-
赣南客家饮食文化与江西高校艺术设计资源的合作与推广研究
-
作者:陈睿
期号:第9期
来源: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饮食文化 艺术设计
-
描述:通过对赣南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将饮食文化元素和设计结合,展现赣南客家饮食文化风情,是传承和推广文化的方式之一。文章对赣南客家饮食文化和高校艺术设计资源合作与推广的优势、方式及意义进行研究。
-
试谈《落地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
作者:洪树湘
期号:第17期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落地花鼓 传承 发展
-
描述:花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结合本人学习、出演和创作经历,试从她的起源、传承概况和今后发展的角度,进行了一次粗浅的梳理。
-
学校体育在传承和发展客家民俗体育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
作者:刘圣富
期号:第19期
来源:青春岁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客家体育 作用 意义
-
描述:客家民俗体育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学校体育这块平台来传承和发展客家民俗体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锻炼体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意义。
-
出版更多更好的方言词典
-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辞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方言词典 方言区 出版 推广普通话 客家方言 语言学 现实意义 社会学 汉语词典 交际
-
描述:本期发表了关于方言词典编纂研究的专辑。方言词典的编纂和出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助于语言学、社会学等的研究,还可帮助方言地区的人们了解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有利于学习和推广普通话,以及便于方言区内人们之间的交际往来等。
-
清流县政协组团考察客家文化保护和弘扬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政协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研究 政协常委 文化保护 清流县 离退休干部 学习考察
-
描述:【本刊讯】9月7--10日,清流县政协李增祥主席率部分县政协常委、离退休干部代表和客家文化研究学者赴广东梅州和永定、上杭、武平等客家县学习考察,交流客家文化保护和弘扬,为世界第25届客属恳亲大会清流客家“祖山拜佛”活动献计出力。
-
学人介绍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珠玑方言 广东省 韶关市 科研课题 客家学研究 优秀教师 形容词词缀 推广普通话 客家方言 教书育人
-
描述:80年在内蒙古大学现代汉语研究生班学习并毕业 ,1 981年至今在韶关学院 (原韶关师专 )任教 ,从事教育事业 3 0多年。主要论著有《梅县方言语法论稿》、《南雄珠玑方言志》 (合作 )、《客家话
-
在高等院校开设客家舞蹈的可行眭分析
-
作者:李智敏
期号:第4期
来源:神州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客家舞蹈 可行性分析
-
描述:客家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客家的舞蹈在很大程届上与汉族的舞蹈一样,但是因客家舞蹈独特性,使客家舞蹈无成了一种特有的风格。在现在的高等院校中,学校不仅仅要声学生讲授知识和技艺,还要对我国民间的舞蹈和民间的文钺进行保护,并使之传扬下去,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客家的舞蹈喜欢客家的舞蹈、学习客家的舞蹈。
-
挖掘人文资源 保护状元故居:梅州市唯一武状元故居亟待保护
-
作者:黄智福
期号:第3期
来源:广东史志(视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文资源 梅州市 保护 故居 状元 挖掘 客家精神 李威
-
描述:李威光,字作楫,号韬亭,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出生。五华城乡武术盛行,身材魁梧、武艺出众的李威光在崇文尚武的客家精神影响下,年少时便投馆拜师,学习武艺。李威光不怕辛苦,勤学苦练,常以“书要读,拳要练,老婆娶不娶都随便”自誓。乾隆十五年(1750),适逢开科县试,
-
近代客家认同感的背景研究:——评《近代客家社会的形成——“
-
作者:小林宏至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社会 近代 他称 自称 认同感 客家文化 客家人 历史学
-
描述:《近代客家社会的形成——“自称”与“他称”之间》一书如标题所示,从客家人对自己的视点与邻近客家的人对客家人的视点来考察“近代客家社会”的形成过程。该书作者饭岛典子博士就读于一桥大学时,在中川学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历史学,她从历史学的视角来研究客家文化,
-
茶产业点燃老区富民燎原星火-访江西省遂川县委书记张平亮
-
作者:闵勤勤 颜牛
期号:第4期
来源:时事报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遂川县 县委书记 江西省 茶产业 张平 富民 老区 嘉庆年间
-
描述:在遂川县汤湖镇,有一座形如公狗头的大山,被当地客家百姓称为狗牯脑山。相传在清朝嘉庆年间,山下一位名叫梁为镒的木材商人在沿河运输木材的途中,突遇洪水,流落南京,万幸的是被一名杨姓女子收留得以活下来,并跟随杨氏学习种茶制茶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