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724)
期刊(1237)
学位论文(443)
视频(61)
会议论文(36)
图书(2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724)
期刊 (1237)
学位论文 (443)
视频 (61)
会议论文 (36)
图书 (22)
按年份分组
2015(61)
2014(1542)
2013(357)
2012(415)
2011(329)
2010(277)
2008(165)
2007(91)
2005(17)
2001(2)
按来源分组
客家文博(16)
福建乡土(4)
客家(3)
安全与健康(2)
文化月刊(下旬刊)(1)
环境杂志(1)
市场周刊(1)
歌曲(1)
科技创业月刊(1)
修辞学习(1)
走进上犹看门匾
作者:少燕 王琳  期号:第2期 来源:江西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文化  张九龄  迁徙  上犹县  生态良好  绘画艺术  为人处世  唐玄宗  高风亮节 
描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有一个人口30万县——上犹县,它于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置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客家摇篮赣州市属的纯客家县之一,具有十分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客家门匾",就是这里的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门匾源自汉
走进美浓镇:创意生活从客家庄看去(下)
作者:吉路  期号:第4期 来源:北京档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生活  创意  擂茶  聚居区  才能  健脾 
描述:不仅卖茶水还卖茶食(当地客家特色点心),以及小零食、小工艺品等。
植根于群众生活延展客家山歌的生命张力
作者:黄红英  期号:第24期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生活  山歌  张力  生命  文化传统  艺术美 
描述: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也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和社会的支持。但是,任何艺术品种必须自救,奄奄一息的艺术病号不能总靠行政的强心针和间歇性的经济输液来维持生命,因为其结果充其量是增加新的“遗迹美”(如长城、金字塔之类),甚至只能是文化“木乃伊”,剩下考古研究的陈旧价值了。
走进美浓镇:创意生活从客家庄看去(上)
作者:吉路  期号:第2期 来源:北京档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生活  创意  北京联合大学  经济研究  客座教授  两岸关系 
描述:2006年底笔,者以北京台湾经济研究会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的身份随,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赴台交流。期间由,高雄市两岸关系研究学会副理事长蔡金树先生的朋友传、统伦理文
客家嘉年华重现挑担生活
作者:吉路  期号:第12期 来源:北京档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俗  嘉年华  生活  花莲县  理事长  会馆  家乡  县长 
描述:~~
寻踪棘胸蛙
作者:李升宝  期号:第7期 来源:科学与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西客家  保护动物  生活  国家 
描述:寻踪棘胸蛙
古镇今昔
作者:时潇  期号:第2期 来源:世界遗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镇  自由自在  生活  古街 
描述:处完全不同的客家文化,尤其是婚丧文化. 从合八字、过聘礼,到送嫁、拜堂、闹房,再到回门、送满月,客家婚礼的习俗多,程序也多,于是给人一种繁琐的感觉,但却也给人一种婚嫁重要性的认同感.这正是客家婚嫁和其他族群的不同之处. 与其他族群的婚嫁习俗相比,闽西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没有包办婚姻的遗迹,它处处都表现出对青年男女的自由和意念的尊重.
客籍台湾作家与中华文化
作者:王震亚  期号:第2期 来源:统一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台湾作家  土著居民  客家人  “客”  原地  汉人  生活 
描述:据考证,客家人的祖先,本是生活在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带的汉人。由于战乱、灾荒,更由于中原地带人稠地狭等多方面的原因,1000多年前,这些本是生活在中原地带的汉人开始陆续南迁,至当时尚属地旷人稀的赣闽粤一带。在这时断时续的迁徙过程中,
走进美浓镇:创意生活从客家庄看去(中)
作者:吉路  期号:第3期 来源:北京档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创意  生活  客家  新型产业  台湾当局  经营方式  文化产业  产业发展 
描述:商品或服务。②运用复合式经营,具有创意再生能力,并提供学习体验活动。
加尔各答华人的生活:评李桂云的《蒲扇及其它故事》
作者:萨曼塔克·达斯 胡修雷  期号:第4期 来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加尔各答  华人移民  故事  生活  东印度公司  70年代  18世纪  贸易公司 
描述:斯廷斯答应他拥有一块很大的土地,这块土地的面积可以由他骑在马背上奔跑一个上午来圈定。勤奋的阿钊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得到了位于巴哲(Budge)附近的一块广阔土地,在那儿建立了一个蔗糖加工厂,雇用了他从中国带过来的工人。这些最早的迁移者成为后来加尔各答华人社会的核心部分。尽管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功(在阿钊1873年12月去世后,他创建的蔗糖加工厂勉强维持了几年,在1803年被拍卖),但是在阿钊先驱效应的带动下,加尔各答的中国人人数不断增多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职业专长,其中客家人集中于制鞋和制革业,广东人从事木工业,湖北人经营牙医和制作纸花,来自上海的中国人很快就在洗衣业占据优势。与此同时,客家人和广东人也进入了餐饮行业。自从孟加拉中产阶层知识分子开始成为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时,中国人就已经成为这个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