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
学位论文(6)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
学位论文 (6)
按年份分组
2014(14)
2008(1)
2006(1)
按来源分组
其它(6)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3)
语言暨语言学(1)
东华中国文学研究(1)
民俗曲艺(1)
客家文博(1)
闽台文化研究(1)
嘉应学院学报(1)
中国报业(1)
台湾客家与原住民民间故事之动物变形比较研究
作者:钟秀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原住民  比较文学  动物变形  台湾客家  民间故事 
描述:類似,民間故事經常流傳互動而容易產生借用或影響,本研究以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為對象,試圖以文本分析、比較文學的方式,將蘊藏於兩族的文化特色及民族特性抽絲剝繭,分析其異同,同時依地區、種族之不同做內部差異的比較。 本論文根據所收集的文本依區域、種族、變形類別、變形原因加以歸納整理,從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信仰與社會處世關係、女性形象來說明客家與原住民呈現的文化意涵。以文本呈現夫妻同心、感情失和、失去親人等面向來探討兩族夫妻關係之異同,發現客家夫妻間的不平衡關係,妻子角色的隱形化,而原住民妻子個性明顯強勢,表達方式較直接。再以文本呈現之親子衝突、家庭成員不合、父母懲罰、因果關係來比較兩族親子關係的文化特色,發現客家父母教養態度有兩極化現象,一為父母疼惜子女,另一為親子對立。原住民的教養觀也呈現不同,一種為動物託人類扶養子女,另一種冷漠不理睬,任其自生自滅。又以文本呈現之實現願望與造福鄉里、命運及風水、生活禁忌、生活教育分別看出兩族的民俗信仰與社會處世關係,客家族群受佛教、儒家思想影響,故事多以勸化、教導世人,行善行孝。原住民天性單純樸實,崇尚自然與祖靈崇拜,大自然萬物是平等、不分彼此的。最後以文本呈現之巧女形象、惡女形象、女性主義的發揚等分析兩族的女性形象,發現客家與原住民女性從小均須學習持家、製衣縫補、處理農事,兼備內外事務的技能使其能支撐家庭。 筆者發現透過文字化的保存,可提供後人研究資料,相對的也容易產生單一化的情形,作者或故事家基於某種緣故,挑選情節較吸引人的故事,改編或增減故事情節,忽略其他個人以為較不吸引人的故事,或尊重原有情節,漸漸故事的多樣多元性產生變化,語言、詞彙的使用,已失去民間故事的原味,期望在未來能繼續補其不足研究之。
台湾客家文化之创造和再创造:论客家文化的变迁
作者:饭岛典子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客家  族群  客家文化  文化复兴  文化变迁 
描述:台湾客家文化(客家花布、桐花祭等等),力图把台湾建设成为全球客家文化与产业交流中心,这为海峡两岸客家交流起到沟通的桥梁作用。
战後台湾客家音乐的建制化历程:以《中原(苗友)》月刊(19
作者:许馨文  期号:第171期 来源:民俗曲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客家  音乐社会史  建制化  地方报刊  中原苗友 
描述:音與活動多半僅見於地方報刊。有鑑於此,本文鎖定目前所知戰後臺灣第一份以報導客家事務爲宗旨的《苗友》月刊(1962-1964),以及稍後由其改版而成的《中原》月刊(1964-1981)爲分析對象,透過這份刊物所再現的當時景況,探究具客家主體意識的音樂文化在臺灣早期的建制與發展。我分析這段時間裡以客家音樂爲名的各種文化實踐,如何伴隨組織倡議而興起、模式化。我同時探討個人與機構作爲社會能動者,在這段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首先考察1962年第一屆苗栗縣民謠歌唱比賽的興辦背景與其意義,從而指出其作爲臺灣客家音樂建制化發展的一個重要事件,如何造就後續一連串以客家音樂爲名之機構性活動的蓬勃發展-如客家音樂協會的組成、「改進」運動的推行、歌唱比賽與音樂會的風行、客家音樂的赴日巡演、歌謠教育課程的施行,以及客家廣播劇、唱片、電影電視節目的製作。其次,我檢視這些機構性音樂活動的建制邏輯,分析它們如何促成客家音樂的傳播。最後,我探究《中原(苗友)》月刊在臺灣客家音樂建制化歷程中的角色,指出其作爲客家音樂的改進與推廣機構,不只是記錄此時客家音樂活動的報導者與評論者,更是積極參與、形塑客家音樂社會史的中介者。
台湾客家与原住民「人变动物」故事比较研究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东华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客家  原住民  故事  变形  动物 
描述:台湾客家与原住民「人变动物」故事比较研究
台湾客家「谜语歌谣」研究
作者:曾竹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客家  谜语歌谣  谜歌  猜谜歌  海棠山歌对  山歌对 
描述:家的謎語歌謠,亦被視做是一種能表現客家歌謠即興特色的歌謠。希望透過比較研究,發現台灣客家謎語歌謠的特色,是本文最初的研究動機。
在蒐集自日據時代至今的台灣客家謎語歌謠之後,發現這種歌謠不僅出現在山歌,也有可能被視做童謠或應用於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於是本文以台灣客家謎語歌謠在「山歌」、「童謠」、「三腳採茶戲」中出現的情形為討論的重點。並以中國少數民族(以畲族為主)以及英國傳統的riddle ballad為比較的對象,進行研究。
由於古今中外,這類歌謠的名稱並未統一,因此本文首先明確將謎語分為「真正的謎語」(the true riddle)和「智慧詰難」(wisdom question),而以「謎語歌謠」一詞統稱這類「智慧詰難」式的問答體歌謠。這類歌謠原本應該是山歌對唱的一種,會被歸類於童謠,可能是成人將謎語歌謠中比較具體的一些內容,以唸謠的方式教給兒童或是歌謠采集者、講述者的認知不同而有不同看法。至於出現在三腳採茶戲當中,做為過場戲。是因為一問一答的形式、猜謎的趣味,正好可以在戲劇中成為演員對答、測試對方機智反應、學識之用。英國riddle ballad當中有「詰問什麼是第一」、「比較性的詰問」、「詭論、矛盾」,在台灣客家謎語歌謠中亦可歸納出相同的類型。就是基於對宇宙、人生的好奇與感慨,謎語歌謠在不同的文化中,總會一直流傳下去。
台湾客家话动趋结构中与体貌有关的成分
作者:江敏华  期号:第5期 来源:语言暨语言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客家  动趋结构  体标记  动相补语  持续体  紧密先前貌 
描述:)语法性质介於动相补语标记与体标记之间的「忒(thet7)/□(phet7)」;以及(四)与尝试或短时有关的紧密先前貌「啊(a5)」。藉由讨論台湾客家话中插在动、趋之间類似体貌标记的成分,本文探讨了客家话动词与趋向词的句法关系,中插成分的语法、语义性质,以及几个相关结构的语法化演变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