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州客家先祖何以称“郎”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众所周知,汉族人的命名是由姓氏与名字组成的,而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民系,其命名理应如此。但在宋末、元朝直至明初的一百多年里,梅州、闽西的客家先祖却有用“郎”名相称的。如李姓,其在福建上杭的火德公三个儿子的名字为: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三三郎生子有三:四五郎、四六郎、四八郎。兴宁《曾氏族谱》载:“宋末
-
客家围屋受青睐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大万世居曾是坪山曾姓家族居住、生活的地方,这里保留了客家人的许多珍贵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如今,修葺一新的大万世居成为春季旅游的热点,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吸引不少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图为游客在大万世居围屋前留影。
本报记者 刘建光 通讯员 肖海强 摄影报道
-
客家研究的新洞见
-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郭志超
中国东南发达的宗族组织,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宗祠,宗族组织的集中体现,像一个个坐标点,当有序连接起来,一个个宗族的运动轨迹就清晰地显示出来。宗祠的背后是其沧桑的历史。萧春雷的新著《世族春秋――宁化姓氏宗祠》不仅留意宗族的源流,更关注宗族的文化,从而使宗祠的
-
洪围,坑梓客家文化的“见证者”
-
作者:杨剑锋 阮阿萍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洪围内部一角已破败不堪。
洪围是坑梓辖区最早的客家围龙屋之一,始建于康熙30年(1691年),是当地黄姓家族二世祖黄居中所建,也是当地黄姓家族最早建立的围屋。近日,记者随坑梓办事处工作人员探访了这座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围屋,通过它了解坑梓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风格彰显农耕特色
洪围位
-
客家民系文化源遠流長
-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現居廣東的客家人,大多是兩晉時期中原地帶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後經多次搬遷散落於嶺南各地。客家人始終不忘祖宗盛德,常以族譜、家譜、堂聯等方式向子孫宣揚本家族的榮耀,並始終堅持克勤克儉、尊師重
-
旧时客家人的破学与升学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在儒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下,客家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成龙成凤”,族人也希望子弟能出人头地,荣宗耀祖,因此把破学(初入学校)、升学或毕业,作为人生的一件大事来看待。
旧时,客家人把破学作为打破人的原生蒙昧状态,向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开端之时,看作是人生迈出知书达理关键的第一步。当
-
摆五方――千年客家古村祭宝记
-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记者 曾凤清 本报清流记者站 邓文桂 文/图
[核心阅读]
10月19日,农历九月初五。这是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一年一度祭祖的大日子。
赖氏祭祖与别处不同,他们不在祖庙宗祠,也不摆祖先牌位,而是在古戏台的广场,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摆起五张桌子,供奉起一件件祖先传下来的古董
-
第四届文博会艺术节开幕剧 原创客家舞剧《大围屋》成功试演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图为大型原创客家舞剧《大围屋》剧照
【本报深圳5月12日讯】气势恢宏的舞台效果、悠久醇厚的客家风情,昨晚,由深圳市龙岗区投资创作的大型客家原创史诗舞剧《大围屋》在深圳广电集团试演,精彩的剧情以及演员们出色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据悉,该剧还将在第四届文博会艺术节上作为开幕剧目正式首
-
客家围屋【建筑鉴赏】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围屋被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作为客家人集家、祠、堡于一体的民居,围屋内居民是某一姓氏共同祖先的后裔,有极强的家族性,每座围屋均建有“祖堂”或“祠堂”,是族人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几千年过去了,客家围屋成为惠州建筑中一个独特的历史符号,客家人依山傍水的居住习惯和家族观念在现代惠
-
台湾客家语电视剧《黄金稻浪》开镜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四海客风]
继客语电视剧《云顶天很蓝》的成功摄制播出后,9月19日《黄金稻浪》又在台北电视节上正式开镜亮相。该剧叙述日治时代末期到民国五○年代,台东关山农户江氏家族坚持种出优质好米的故事。为忠实呈现剧中时代氛围,摄制组走遍苗栗、云林、嘉义、台南、台东等地,希望能以最高质量的制作与演出,让观众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