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小学童客语混腔及其因应策略:以桃园三个国小为例
-
作者:黄秀娴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语 客语混腔 语码转换 语言习得 语言环境
-
描述:/19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第二階段:針對有客語混腔的學童進行深度訪談並收集語料,以期能呈現客語混腔的實際情形和補充量化結果。 本研究之結論歸納如下: 一、 樣本中,六年級孩童有近四成的有客語混腔
-
文化保存与文化治理:以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区为例(2005-
-
作者:涂美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保存区 新瓦屋 文化保存 文化治理
-
描述:存過程中,公部門執行團隊如何在看似對立的中央與地方、傳統與創新文化、新舊居民及地方文史工作者不同期待的拉扯及政策限制下,形成經制度、程序、分析與計算的治理主軸,在文化技術執行上發揮能動性,並建構出客
-
客家传统豆鼓产业的发展与未来:以屏东县内埔乡为例
-
作者:钟来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豆鼓 客家 传统产业 集体记忆 特色商品
-
描述:期客家人以務農為生,大量耗費體力,因此客家菜多秉持著傳統「鹹、香、肥」的三個原則,因此豆豉在客家族群中被廣泛利用,儼然成為客家飲食「鹹」的代表,而豆豉更經由日常飲食的傳承,已內化成為個人與族群生活中的記憶,在彰顯客家文化與族群性格中可成為一項重要的印記。 早年製作豆豉是勤勞客家婦女必備的生活技能,在每年冬季大豆收割後,忙著製作豆豉,因此六堆鄉間到處可見曬豆豉的場景,豆豉足以代表客家的飲食文化特色,烙印在每個離鄉遊子的記憶中,成為他們口中的「阿婆的味緒」。為因應生活型態的改變與消費者的需求,在內埔地區於戰後,開始有農民兼營家庭式豆豉產業,約在1981~1986年時達到極盛時期,在新北勢一帶至少有十幾家豆豉工廠,蔚成當地客家人的族群產業。經過研究者一年多的參與觀察,新北勢豆豉的文化內涵,豐富多元,與豆豉相關產品,琳琅滿目,可謂全臺獨步。 本研究旨在探討內埔鄉客家人從事豆豉產業的因緣,透過深度訪談讓業者記憶起豆豉產業發展與興衰過程,了解豆豉產業的形成;其次以豆豉工廠作為觀察的指標,對製作豆豉的設備與製法、產銷與通路進行歸納分析;最後配合文獻分析,思索產業沒落與傳承問題,以及豆豉產業轉型策略,永續及擴大客家豆豉產業之商機,進而打造豆豉成為具有族群特色的文化商品。
-
客家渔港社会网络变迁之研究:以桃园县新屋乡永安渔港为例
-
作者:汤永铭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网络变迁 休闲商业 客家渔港 创新网络 渔民
-
描述:,以97年1月開始到97年12月為觀察期,為期1年,期間以滾雪球的分層抽樣方式,針對漁港各階層的網絡面作深度訪談(如附錄2),總計28位,藉此觀察研究漁港變遷之間連結關係的運作及網絡變遷互動影響。本文
-
客家山歌歌词研究:以数字为句首的山歌为例
-
作者:叶琼枝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畬族语言 以数字为句首的山歌 四县腔客家话 山歌
-
描述:與山歌歌詞聲調對應的必然性,還原山歌歌詞特殊客語詞彙的原意及其背後深層的文化意涵,及透過客家山歌與畬族山歌歌詞的分析比較,探討客家山歌的起源。本研究証明了兩個論點:(1)情歌在本研究山歌語料中占
-
公私协力参与客家文化生活环境营造之研究:以桃园县龙潭乡水田
-
作者:吴佩菱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生活环境营造 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 客家文学
-
描述:化公民社會責任分工的急迫性。目前的社區營造運作狀態普遍看來,公民社會都是較為被動消極的一方,對於公共事務時常抱持著冷淡的態度,彼此的社會網絡結構很難形成強連帶關係,因此,要將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精神完全發
-
永定县土楼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
作者:黄响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楼 旅游发展 战略研究 永定
-
描述:的问题进行诊断:旅游业发展重开发轻保护,旅游资源整合度不高、产品形式单一,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客源市场开发有待提升,形象定位模糊、市场营销力度不够,旅游保障机制不完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创造性的提出永定土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苏维埃革命与农村宗族:以赣南
-
作者:曾小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苏维埃革命 农村宗族 赣南闽西
-
描述:经济、政治、社会意识以及宗族功能等各方面进行强有力的改造。
第六部分总结了中共对农村宗族组织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实践证明,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对农村宗族的改造政策是正确的,党在贯彻实事求是
-
旅游活动对世界遗产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
-
作者:林爱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永定土楼 居民感知
-
描述:”。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这种说法被认为是片面的。实际上,旅游在给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积极影响。游客的到来必然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影响,但是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尤其对世界文化遗产地而言,以及如何“扬长避短”成为了目前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这正是本论文写作的目的。本文研究以社会学、旅游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旅游地发展阶段理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永定土楼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质量、语言、传统民俗文化、人际关系、贫富分化、道德准绳等26指标进行测量,对世界遗产地永定县土楼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经过因子分析,得出五个反映社会文化的公因子,分别是“日常生活影响”、“文化民俗传统”、“心理意识”、“人际关系与旅游收益分配”、“社会价值观”,其中居民对前四个公因子的感知为正向,对最后一个公因子为负向,说明在当前的旅游发展阶段,永定土楼旅游发展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以正面影响为主。全文由以下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对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三部分,进一步引入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区参与理论、旅游发展阶段理论、涵化理论。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了永定客家土楼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演变过程,介绍了土楼旅游的发展历程、当地社会文化分类和特点及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个比较的基准。第五部分,针对具体案例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定量研究,重点讨论旅游发展对世界遗产地社会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并构建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神经网络图。对洪坑村、高北村、初溪村三个村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与安徽省的西递、宏村、南屏三地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比较,得出洪坑村的社会文化受到旅游的冲击较大,高北村、初溪村的社会文化受到旅游影响的冲击不大的结论,并用旅游发展阶段理论对该结论进行了解释。第六部分,对策研究。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其他相关研究与理论对永定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对策包括为居民提供参与旅游规划的机会,提高居民参与度,实施“社区参与”战略,并构建了土楼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架构图;适当选择客家文化商品化内容和形式,对“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作了区别,并给出文化开发对策;加强对旅游业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客家民俗文化资源的意识;建立旅游影响研究机构和检测机构;建立土楼客家文化保护区;整合资源,合理设计土楼遗产地文化旅游路线。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点及不足,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