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998)
期刊(741)
学位论文(133)
图书(35)
会议论文(32)
视频(19)
人物(1)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998)
期刊 (741)
学位论文 (133)
图书 (35)
会议论文 (32)
视频 (19)
人物 (1)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5(21)
2014(959)
2013(401)
2012(418)
2011(387)
2010(291)
2009(183)
2008(152)
2007(64)
2002(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578)
其它(163)
客家文博(17)
嘉应学院学报(6)
韶关学院学报(4)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湖北招生考试(1)
建筑史论文集(1)
暂无(1)
美术学报(1)
客家方言区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作者:张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方言  初中生  口语交际教学  策略研究 
描述:升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本文对客家方言区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纯客家方言区河源市为研究范围,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研究: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述口语交际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为研究的过程及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第三章在河源市客家地区展开初中生口语交际现状调查,从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现状和日常生活使用口语现状及其它相关方面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客方言区口语交际教学处于低效的状况:一是口语交际课堂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二是初中生课外学习口语交际的途径有限;三是影响客方言区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四个不利因素——方言差异因素、传统观念因素、教师学生因素以及课程设置因素;第四章从影响口语交际教学效果的四个因素入手,提出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有效途径:一是更新观念,提高对口语交际课的认识;二是提升客方言区语文教师口语交际教学能力;三是注重客方言区初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四是多种途径提升方言区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旅游村镇的文化空间再造研究
作者:徐鑫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旅游村镇  文化空间  文化传承  再造  培田村 
描述:随着旅游活动的展开,旅游开发与村镇的文化空间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村镇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出现了同化与变异。在旅游大背景下探讨村镇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日益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整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文化空间作为切入点,探讨、分析了村镇文化空间的构成及形成机制,并从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出发,考察了旅游活动对村镇文化空间产生的各种影响。文中选取的案例研究对象——培田村,是一座位于闽西客家地区的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镇,文化氛围浓厚,在十余年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业的影响也渗透到了当地村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为调查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现实条件。案例研究综合了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方法,全面而详细地考察了旅游业对培田村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及意识空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村镇文化空间的再造方法,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村镇传统文化保护双赢的局面。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福建客家土楼聚落格局研究
作者:周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环境行为学  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  聚落格局  建筑空间  行为 
描述:、顺应自然环境的产物。各种形式的土楼建筑坐落在山峦村庄之中,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聚落本身也形成地域景观的一部分,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地域景观具有神圣性,人的住宅也同样,这两者互相融合所构成的环境景观影响到了福建客家人的全部生活。 本文是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阐述福建客家土楼的聚落形态格局,以福建客家土楼建筑形式及聚落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及人的行为活动的分析,以人的角度出发调查研究福建客家土楼建筑形式、福建客家土楼所处的地域景观结构以及聚落形态特征和环境生态特征。并且在对福建客家土楼建筑以及聚落形成和特征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客家人的家族社会形态与聚居形式的特点来探讨福建客家土楼建筑与聚落的产生与发展。对福建客家土楼建筑形式与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对现代建筑的建筑形式的创造更新与现代城市空间格局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世遗土楼夯土墙身材料强度无损检测方法研究
作者:李安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可靠性评估  夯土材料强度  无损检测  回弹仪  测强曲线 
描述:块进行力学性质研究,得到了在不同含水率、不同压下直径39.1mm、高度80mm的圆柱体夯土试样的三轴试验破坏模式和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夯土试块轴向抗压试验的破坏模式,然后与岩石试样的三轴试验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红色娘子”——以中央苏区妇女为主体
作者:李雪华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红色娘子  社会活动  精神世界  中央苏区妇女  结构性形象 
描述:探究中央苏妇女在客家传统文化与苏维埃政权制度互动下的婚姻生活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探究中央苏区妇女在苏维埃政权框架下教育权益、参政权利的落实,以及她们在苏维埃世界里的社会生活,进而揭示她们在苏维埃社会里的精神世界,以期建构“红色娘子”的结构性形象。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中央苏区“红色娘子”在国家制度范围内参与了社会的改造与建设,从而实现了以往女性所无法实现的“社会人”的权与责,但她们在自身发展上仍存在盲点;她们树立了一种被定格为效仿的“典范”形象,却为之烙下了无法抹去的精神苦难与生理伤残。革命在它可能的最大限度内解放了妇女,而国家却在这一解放历程中完成了对妇女的全面控制。因此,中央苏区“红色娘子”的“社会性别”确定是被动的,她们仅仅是依托外在的制度体系要求“解放”,并非内心“觉醒”而要求“恢复”世界。在革命形势之下,苏区妇女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她们关注的不是自身,而是政治,她们只是搬用男性的斗争形式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福建永安青水居民的选址与布局
作者:韩晓斐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统民居  住宅选址  空间布局  场地设计 
描述:风水理论为依据,其村落有大聚居小分散和沿河流线形发展的特点。 第二,当地传统民具有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具体表现为宅祀合一。其平面组合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包括合院、合院+护拢、合院+护拢+屋。中轴
梅县茶山村古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作者:牟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村落  景观分析  保护规划  传统民居 
描述:,这是茶山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焦点问题所在。<br> 本文就以上问题,从实践出发,将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将保护作为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对茶山村古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人文背景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物质构成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现场和历史调查提出重点保护区和传统风貌协调区的范围,提出针对不同保护层次的相应保护、整治措施,延续人文历史景观,改善村落环境,维护茶山村传统功能的连续性并制定相关保护计划,治理无序凌乱的建设行为,为村落未来发展预留充足空间。<br> 研究重点将放在保护茶山村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保持历史人文景观村落的完整性。在实践中为茶山村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梅州古村落的保护发展研究提供一个详实的案例,希望将分析结论能推广于梅州其它的历史村落,对这些历史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广东客家人G6PD基因位点优势选择的研究
作者:丁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LD  Block  客家  优势选择 
描述: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两种:(1)纯粹由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2)北方南迁汉人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更早的史料记载的关于秦朝军事活动相关的移民也有可能是更早的南迁汉民。这些移民加速了民族融合
赣南、闽西、粤东北客家建筑比较研究
作者:燕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居  赣南  闽西  粤东北  比较研究 
描述:化差异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学者闭关自守、孤立的研究当地的客家民居。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江西省的南部客家民居建筑和福建省西部的客家民居建筑以及广东省北部的客家民居建筑,主要针对这三个地区的客家民居的同异进行对比研究,主要从五个大方面进行比较。本文采取比较研究法,因为此研究对象之间极具可比性。本文是以民系为客体的建筑类型研究,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讨赣南、闽西、粤东北客家建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外形区别到文化内涵的区别和联系,从演变联系到现代建筑样式的区别和联系,从选址到材料的区别和联系,希望能从这些区别和联系中寻找出典型的客家元素。并且,现代文化交融研究是一个学术热点研究,而对赣南、闽西、粤东北客家建筑的对比研究正是文化交融问题的一个典型现象,希望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分析文化交融现象是如何在客家地区进行的。再者,赣南、闽西、粤东北客家建筑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至今还有人居住在里面,可以说它们是很成功的一种防御性民居,在建筑上的优点是值得后人传承的。对三者的研究是传承下去的途径之一,保留古代优秀遗产。
客家民俗文化在当今服装配件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作者:周新运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俗文化  服装配件  实践应用 
描述:优良的美德。衣、食、住、行,人类赖以生存的四大要素,衣列在了首位。而服装配件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形影不离。现如今服装配件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有时尚前卫的、有地域风情的,而在服饰业崇尚自然、环保、民族特色的强力号角下,服装配件设计自然也紧随其后。在一些具有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的服装配件品(云南扎染饰品、贵州苗族刺绣饰品)成功问世的影响与启示下,能否把客家民俗文化这一地域文化应用到服装配件设计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设计的过程中,把客家典型文化的重要特征进行了提炼作为创作的构成与组织元素,把客家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制作过程中主要从材料与工艺的结合上进行创新,材料上使用天然面料棉麻、工艺上采用手工绗缝、贴缝、拼接的缝纫方法,用以区别于大众服装配件的设计与制作,尝试性地应用在包、围巾、头饰的设计中,整体风格质朴无华。用服装配件这一文化载体来再现客家民俗文化,不仅能为服装配件设计寻找新的文化底蕴,为其设计提供养分,并对客家民俗文化进行继承与弘扬,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上页 1 2 3 ... 7 8 9 ... 12 13 14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