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151)
期刊(1856)
学位论文(410)
图书(105)
会议论文(53)
视频(38)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151)
期刊 (1856)
学位论文 (410)
图书 (105)
会议论文 (53)
视频 (38)
按年份分组
2015(41)
2014(2159)
2013(439)
2012(497)
2011(502)
2010(362)
2009(183)
2007(99)
1999(4)
1998(3)
按来源分组
其它(505)
客家研究辑刊(101)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美术教育研究(2)
经济展望(1)
台湾人类学刊(1)
心理研究(1)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1)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发展(1)
台湾客家采茶戏之发展及其文本形成研究
作者:苏秀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采茶戏  幕表戏  定本戏  剧目  黄天敏  曾先枝 
描述:然,而有不同的劇目產生、類型的形成,以及表演風格等。二、文本型態的考察探討採茶戲常見的兩種文本類型「幕表戲」與「定本戲」,考察文本的特徵及結構、導演的說戲、演員的即興演出,以及民間戲班對於「幕表戲」與「定本戲」的運用。三、特定作品的跨場域改編選取黃天敏的內台戲《太平天國》,討論由「定本戲到幕表戲」的改編歷程。以及曾先枝三齣公演代表作《三娘教子》、《李阿三嫁母》、《緣訂三生》,討論「幕表戲到定本戲」的改編歷程。
台湾客家运动之未来方程式:形成与发展(1987-2012)
作者:叶德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客家运动  《客家风云》杂志  还我母语运动  政治过程论 
描述:言的不平等和客家族群地位的邊陲化,讓客家族群早已積壓許多的不滿,1980年代由於當時外在壓迫性體制轉變,政治情勢從戒嚴轉為解嚴,客家草根性組織如客家風雲雜誌社等大力推動下,客家意識也被建構起來,因而對當權者發出挑戰,藉著客家運動爭取母語的教育、傳播權,進而啟發客家人的認同和爭取應有之權益。     在臺灣客家運動的發展上,本研究採取三階段的分期法,分別是發端期(1987-1989年)、集結期(1990-1999年)以及制度化期(2000年-現今)。發端期的重點就是以1987年《客家風雲》雜誌創辦和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為主;集結期則是經過1989年後的運動能力衰退後,1990年《客家風雲》雜誌改組為《客家》雜誌、1990年「臺灣客協」的成立帶來一波運動高潮,1994-1995年「寶島客家電台」抄臺風波,把動員力量再掀高潮;制度化期主要在2000年以後,包括客家委員會的成立、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的成立、客家電視頻道的設立、客家知識體系的建構以及制定客家基本法,都是進入制度化期後的成果。   另外,目前臺灣客家運動在進入制度化後未來的發展為:(一)臺灣客家運動、客家政策與客家研究應朝向「三合一」的發展;(二)客家研究方面:致力「客家研究」朝向「客家學」發展;(三)客語推廣和文化傳承方面:如何增加它的市場價值?(四)客家認同和想像方面:客家族群世代間的差異須調適;(五)臺灣客家運動存在與否方面:目前運動呈現消退趨勢,未來須朝向強化監督之責;(六)客家事務執行成效方面:過去客家運動訴求大致雖達到,但仍有許多進步空間;(七)保存客語和客家文化方面:成立客家自治區?(八)未來的族群關係方面:相互競爭且相互尊重的弔詭關係(九)臺灣客家運動方面:朝向客家文藝復興或文化自覺運動。
苗栗公馆泥坡子陈立富家族在台的拓垦与发展
作者:陈嬿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泥坡子  陈立富家族  客家  尝会  土地申告书 
描述:於泥坡子之後生活發展,主要分布於第四章及第五章。 泥坡子為今苗栗公館仁安村的一個土名,在附近有一個叫做「陳屋(陳莊)」的地名,居民主要為陳姓,多是來自於廣東陸豐的陳立富家族。陳立富家族原是居住於惠州府陸豐縣的客家人,在清代雍正年間渡海來臺尋找新的生活空間。來到臺灣之後經由梧棲港登陸,初在沙鹿拓殖,後因林爽文事件而遷離沙鹿地區。在臺歷經兩次遷徙終於在嘉慶年間來到泥坡子地區,此後至今約兩百年的時間就在此地生活發展。 除了對土地開墾的描述,也探討陳氏家族是如何在公共事務的參與上與地方建立關聯。家族是個人於社會生活最重要的支持根本,而家族要能繼續發展,有賴家族成員有共識地共同維持。為了維持家族的凝聚力,最普遍的就是透過族譜的修訂、宗祠與祖塔的建立,以及一般客家族群大多會成立的嘗會組織運作,來連繫宗族情感、維持家族力量。除此之外,陳氏家族在臺定居之後的這兩百年期間,也曾返回原鄉硜仔樓祭祖,並協助原鄉宗親重修祖祠與祖墳,與原鄉宗族的多次連繫實為泥坡子陳氏家族的一大特色,將在本論文章節中詳細敘述。 本論文除了族譜及僅存不多的第一手資料之外,也輔以耆老訪談方式補充家族歷史的闕漏部分,並佐以現有的文史資料如清代時期《淡新檔案》或古文書,以及日治時期整理的《土地申告書》等官方資料,來證實家族歷史的真實性。盼能以家族史的研究結合地方開拓歷程,對於臺灣史發展能有進一步的認知與瞭解。
天主教在屏东万金的生根发展(1861-1962)
作者:黄子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平埔族  族群关系  本地神职人员  传教      天主教  道明会  万金 
描述:方色彩,萬金還有其固有的本土特色,一是平埔聚落—多為屏東鳳山八社的平埔族後裔,一是受客家聚落和排灣族部落包圍的地理位置。藉由研究天主教在萬金的傳教經過,一方面可以更細膩地瞭解自1859年起,天主教二次進入台灣開教以後的歷史,與道明會特色所形成的影響;另一方面,可以探討屏東平原上族群之間的歷史互動和平埔族社會的風貌。本文試著解釋萬金平埔族宗教變遷的理由,建構一個從未信天主教的平埔族群到產生本地的神職人員,從被傳播福音者變成主動傳播福音者的歲月歷程。希望能夠透過這個主題的研究,多少補充一向較為欠缺的台灣天主教史,以及關於南部平埔族史和屏東地方史等方面。研究時間範圍則訂在1861年傳教士進入萬金傳教,到1962年萬金出現第一位本地神父潘瓊輝為止。
章節方面,除了第一章緒論和第七章結論之外,共分為五章:
第二章從道明會士咸豐八年(1859)在打狗港上岸,開始在高雄前金地區傳教談起,簡述在傳教士來到萬金之前的傳教情形。接著對萬金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現象,作背景介紹,希望能模擬出一個可以讓人想像的歷史情境,一個在1861年時映在傳教士郭德剛眼裡的情景。
第三章的內容,是將萬金堂區的傳教歷程,放在整個台灣天主教傳教史的框架下進行討論,兼論其他堂區的發展,以及影響傳教的重要相關事件。對於清代台灣天主教的傳教過程,分作三個階段探究,最後分析道明會在此時的傳教策略。
第四章則是接續第三章,在討論過萬金堂區的歷史進程之後,回頭要研究的就是萬金為何能夠接受天主教,並讓信仰在此地生根發展的歷史因素。本章試著從五個層面進行探討,由外部社會因素到內部裡層動力,層層闡述萬金接受天主教的可能因素。
第五章的重心,在討論萬金與鄰近族群的各種關係,欲由萬金的例子,瞭解屏東平原上平埔族與其他族群之間的互動往來,以探求整個地方社會運作的模式和族群村落的日常相處情態,並探討為何天主教在清代與日治時代一直無法擴展到萬金附近的排灣族部落和客家聚落。
第六章本身,是以出身自萬金堂區的潘瓊輝神父的經歷為寫作脈絡。潘瓊輝神父出生於萬金教友家庭,他是萬金堂區誕生的第一位本地司鐸,也是台灣出現的第三批本籍聖召,更是台灣史上第一位平埔族神父。對萬金堂區而言,更是天主教信仰深化的成果指標。本章的寫作,以潘瓊輝神父的人生歷程為討論主軸,分別敘述其家族背景、父母(潘伏求、潘林環涼)的傳教員生涯以及神父的養成過程。從這三個枝幹,再個別瞭解關於教友家族、傳教員工作、日治時期和戰時台灣天主教的處境發展、台灣第一位本籍神父珣茈羲漕丹漶B戰後台灣山地部落的開教,和台灣本土神職的培育環境等各項小主題。
客家文化休闲产业发展之研究:以桃园县新屋乡为例
作者:邓秀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休闲农业  观光渔业  永续发展 
描述:的特色,更具有豐富之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適合發展為具客家文化特色之休閒農漁園區。本研究亦提出具體建議:1.利用地方特色,推廣休閒農業及整合地方資源,發展觀光漁業,作為全鄉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2. 回歸農業的角色與功能,秉持鄉村的主體性,促進城鄉交流3.導入現代管理系統,提高服務品質,吸引國際觀光客。
一个客家宗族的定根与发展--杨梅阴影窝陈家的案例
作者:曾惠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杨梅阴影窝  移垦  定根  宗族组织 
描述:十五年自原鄉廣東省嘉應州興寧縣坭陂墟渡海來臺發展至今已逾二百年,本文首先從「推拉理論」及「原鄉生活方式論」著手探討原鄉生活背景對於陳家來臺發展的影響,並說明在原鄉所建構的生活方式與宗族發展的特色。陳東浩來臺後,原鄉的生活經驗及秀才的學識背景,加上新莊平原的繁榮給予陳東浩很大的發揮空間,也累積了許多財富與田業,然隨著新莊港的沒落與衰微,約在嘉慶末年(1810年代)再次舉家遷移至位在林口台地小南灣地區,期望家族在此可以農耕為業生根落腳。然而,一個以閩人為主的聚落裡,擁有大片土地的粵籍居民反而居於弱勢,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時陳東浩四子遷離小南灣,並依據鬮書析產之結果分兩路遷移—大房、四房遷至關西南片仔,二房、三房遷至楊梅陰影窩—再度追求新鄉尋找安身立命之處。
由於遷離小南灣時,由二房陳雲富派下將開臺祖骨罈一同攜至楊梅陰影窩安奉,因此以陳家二房陳雲富家族在楊梅陰影窩的拓墾與發展為討論主體。陳家二房族人入墾陰影窩後,便致力於水稻農業的建立。一方面透過水稻農業的建立,陳家物質生活基礎漸趨穩定外,由於陂圳修護、水源使用以及堆肥製造等水田化的發展過程,使陳家族人與陰影窩這片土地逐漸密不可分,「人與土地關係,亦逐漸由維生轉化為安生立命的意義。」。另一方面,透過農業勞動合作、通婚圈的形成、宗教組織的參與等面向的探討,了解陳家在陰影窩社會網絡的建立情況。--「當臺灣的漢人社會逐漸定著化以後,社會群體的分類原則也跟著開始轉變,逐漸以本地的神明信仰和新興的各種宗族組織為認同對象。特別是從受祖籍觀念影響的移植型宗族,轉變為源於來臺開基祖在本地形成的新宗族。」
陳家族人藉由公廳與祖塔的建立,共同祭祀先人以維繫宗族團體繼續存在,也是凝聚宗族成員親密情感的核心要素,而建立公廳與祖塔的地點—陰影窩,也就成為陳家宗族「定根」之所在。但是,由於自清道光二十五年以來便各自分居發展建立生活空間,各房後代裔孫的往來日漸薄弱,加上陰影窩祖塔規模過小不敷使用之下,使得各房族人有了「刈火」之議。大房與三房分別在關西下南片與楊梅二重溪刈火,分建祖塔與公廳之後,陰影窩的祖塔與公廳在陳家宗族的意義有了重大轉變—陰影窩的公廳成為了二房陳雲富派下專屬,全族的祭祀活動便轉而以清明節的祖塔祭掃為主—因為這裡是陳家開臺祖陳東浩骨罈的安奉處,是「血脈」之所在。同時,陳家尊長又試圖透過族譜的纂修,進一步將陳家宗族的發展具體訴諸於文字記載,達到慎終追遠、敬宗收族之效,期勉後代子孫能不忘本,將宗族精神傳承下去。然陳家的宗族組織卻因為時空背景的變遷以及後代族人之決定的影響下,其機能及運作與一般所認知的客籍宗族的發展有相當的差異。
高美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图书馆支援地方文化发展之研究
作者:林戊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文化产业  技专校院图书馆  客家文化  图书馆社区化 
描述:機歸納出下列四項研究目的:
一.探討高美醫專圖書館支援美濃客家文化產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
二.探討高美醫專圖書館支援美濃客家文化產業所提供的服務內涵。
三.探討高美醫專圖書館支援美濃客家文化產業之資源整合模式。
四.探討高美醫專圖書館支援美濃客家文化產業之可能行活動方案。
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與實際訪談,綜合歸納呈下列研究結論:
一、高美醫專圖書館角色功能
(一)需求與互動是文化轉型的原動力。
(二)高美醫專新時期學校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及圖書館在社區化發展中社會教育的定位。
二、高美醫專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內涵
(一)探討美濃客家文化的價值。
(二)探討轉型路徑,推進美濃客家文化轉型。
(三)特色服務的原則。
三、高美醫專圖書館資源整合
(一)校地共建,資源分享。
(二)專業窗口和定向服務相結合。
(三)諮詢與送書、技術相結合。
(四)培訓與輔導相結合。
四、高美圖書館活動方案的規劃與設計
(一)要重視不同年齡、對象及組合之各樣需求,整合社區力量,心中是否有腹案規劃活動方案,期能發揮教育的效果。
(二)要宣導閱讀客家文化圖書,認識客家文化活動,你會如何組織讀書活動,以激發廣大群眾的讀書熱情。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提出下列建議以供參考:
一、在地方文化發展政策方面
客家文化作為美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美濃的經濟發展,尤其是旅遊經濟的發展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要努力發掘客家文化的特點和優勢,讓美濃客家文化在經濟區建設服務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在地方文化產業方面
本研究希望爾後能繼續結合美濃客家文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的結合。
三、在技專校院圖書館營運模式方面
本研究建議,私立技專校院圖書館未來應積極建構與社區文化產業接軌之平台,期望在困境中開創新紀元。
宝岛客家电台志工人力资源发展之研究
作者:刘美容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志工人力资源发展  客家运动  客家电台  非营利组织 
描述:於生涯發展則是作為培養客家廣播專才的場所。而志工為主軸的寶島客家電台,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中生存發展,是本研究所要探究之課題。研究發現,多年來寶島客家電台,一直堅持不斷的在北台灣的天空發聲,其組織發展靠的是為數眾多的志工主持群;而在訓練發展方面則以提升專業主持人的訓練為重點,並期盼能以電台擔任志工,做為生涯發展目標。此外,因應數位時代,電台應朝向數位廣播趨勢發展;至於寶島客家電台屬於族群電台,其優勢與特色是客家語言的傳承,節目多數以客語發聲,節目內容呈現多元化;劣勢是屬於非營利公益電台,常缺乏資金與財源,期盼政府機關能夠給予補助經費,支持客家電台發展,讓客語生生不息的傳承下去。
1987-2008年台湾客家议题发展之研究:以客家杂志为例
作者:李雅婷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议程设定  客家杂志  客家运动  客家议题 
描述:族群的發展現況,並考量台灣社會的歷史脈絡與時代意義。在主題類目的建構上主要分成五大類,分別是:語言類、政治類、社會類、教育與文化類,以及其他類。在統計資料的處理方法上,則是使用次數分析,亦即計算其次數、百分比並進行排序與比較。為了能進一步理解報導內容在整個環境脈絡中的意義,也採取質化的詮釋分析分式,以了解客家議題的實質內涵。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兼採質、量並重的方式。最後的研究結果發現,語言是雜誌所關注的首要議題,其次為政治,文化與教育則是新時代關注的議題。次類目則是以選舉和廣播電視為討論次數最多。在客家議題的發展過程中,本研究歸結為客家運動帶動了議題的發展,且客家議題首先取得媒體議程地位,然後再發展為一般社會大眾所關注的公共議程,最後再進入政府議程中,而促使客家議題進入政府議程地位的主要關鍵在於選舉。
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分析之研究-以关西仙草产业为例
作者:蔡佩宜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西仙草产业  SCP理论  客家文化产业 
描述:略的發展,以產業經濟學的SCP理論來分析關西仙草產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及市場績效。 過去關於SCP理論的研究大都以傳統經濟學的計量型態來探討其因果關係,並未著墨於產業與客家族群間的關係。故本研究以質化方法為首,重新檢視關西仙草產業的發展脈絡、關西仙草與客家族群間的連結,及供給者對於關西仙草產業的整體環境現況及其所面臨的困境;再以量化方法為輔,來去探討消費者對關西仙草產業的認知。 本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族群的消費者大都認同仙草等於客家,從客家族群生活、飲食文化特質、地域環境及節慶活動,盡而形塑關西仙草產業的客家意象;也由於客家族群特質,形成客家文化產業的傳播模式,並使產業鏈趨向品牌獨占的型態。目前仙草成為關西地區新興的客家文化產業,並取代過去傳統的客家茶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