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615)
期刊(2390)
图书(1905)
学位论文(739)
视频(272)
会议论文(259)
人物(12)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615)
期刊 (2390)
图书 (1905)
学位论文 (739)
视频 (272)
会议论文 (259)
人物 (12)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5(337)
2014(4400)
2013(914)
2012(1020)
2011(986)
2010(808)
2009(435)
2008(402)
2007(236)
2005(6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906)
梅州日报(1312)
闽西日报(638)
赣南日报(281)
三明日报(209)
澳门日报(61)
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34)
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10)
北京:文津出版社(3)
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1)
论网络课程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以《透过围屋看客家》
作者:邱丽颜  期号:第1期 来源:教育信息技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网络课程  课程设计  人文关怀 
描述:网络课程设计体现人文关怀是课程受欢迎的重要因素.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摇篮曲人文价值:以客家地区摇篮曲
作者:黄芳 邢植朝  期号:第4期 来源: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文价值  摇篮曲  文化人类学  韶关客家 
描述:有地域特征,并代表着本地区的历史人文,其中蕴涵了当地地理环境、风俗、人文话语以及内在、深刻的人文价值。
试论广西客家人的族群认同:以防城港市
作者:耿西静  期号:第19期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群  族群认同  防城港  客家 
描述:以广西防城港市的客家人为例,旨在通过客家人自我认同的各种文化表征来体现客家的族群认同。
自然环境与客家人文特质的形成——以赣南自然灾害研究中心
作者:邹春生 朱钦胜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灾害  人文特质  客家  赣南 
描述:关于客家人文特质的形成,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书,考察了赣南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并且认为,客家人所具有的诸如显著的流移性、强烈的宗族观念、浓厚的迷信习俗等人文特质的形成,与赣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古建筑华表的演化历程
作者:陈伟  期号:第3期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华表  起源  特征  演变 
描述:顶部毛笔头的代表主人取得的是功名,顶部狮子的则代表主人取得的是武功名。
浅谈博资源保护与旅游的关系:以广东省始兴县山水人文
作者:王晓华  期号:第2期 来源: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始兴县  博物馆  古生物化石  广东省  旅游资源  地方特色  文物古迹  客家围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线路 
描述:情和社会风貌。从而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开拓自己的
浅析古代烟瘴对社会人文发展的影响:以闽粤赣毗邻区
作者:温春香  期号:第4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粤赣  毗邻区  中原文化  宿命论  明代  族群  文化涵化  病理学  古代  气候与环境 
描述:是中原文化涵化程度的深浅,是文化变迁导致人们对瘴的意象的改变。
释“食”
作者:王慧颖  期号:第1期 来源: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甲骨文  赣方言  说文解字注  客家方言  北方方言  粤方言  吴方言  湘方言  闽方言  写作 
描述:甲骨的倒着看像是一张嘴在吃东西,因而认为它是一个会意字,有吃的意思。
客家人文精神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以梅州
作者:冯玉珍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人文精神  社会管理创新 
描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育人、化人的作用是一个总的方面。以客家文化介入社会管理,发挥客家文化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应有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何充分利用精神文化这只“无形之手”去促进、改善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使之有效地进行社会管理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移民、血缘与信仰变迁:以台湾客家巫氏
作者:吴巍巍  期号:第2期 来源: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移民  血缘  信仰变迁  台湾  客家巫氏 
描述:血缘关系的承传和延续.在迁台过程中,巫罗俊崇拜在台湾也由"人"升格"神",演变为王爷信仰这一颇具地方色彩的神明角色,它提醒我们要注意福建民间信仰在台湾自然、人文环境下所产生的调适与衍变,只有正视这种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我们论证闽台文化同一性树立科学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