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土楼在叹息
-
作者:屈运栩
期号:第31期
来源:新世纪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土楼 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福建省 永定县 龙岩市
-
描述:利益侵蚀下,世界文化遗产原有的面貌正迅速改变 已经有400多年历史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承启楼,被称为客家“土楼之王”。这是福建发展土楼旅游最重要的景点之一。客家土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碑,就立于承启楼门前。然而,传统土楼生活与步步推进的旅游开发之间,已是矛盾毕现。
-
土楼成空楼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楼 空楼 导弹发射 美国军方 永定县 中国 建筑 居住
-
描述:福建永定县的土楼建筑已经被印在中国邮票上,有些通过卫星拍摄的照片甚至被美国军方误认为是导弹发射井。几个世纪以来,这些由客家人和闽南人建造的成千上万的“土制建筑”,都居住着整个家族的成员,相当于一个个的村落,是表现中国氏族生活的最好证明。
-
客家文化广场“落户”盘龙镇
-
作者:侯正康
期号:第15期
来源:乡镇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文化广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项目 民间文化 生产生活 客家文化 民间艺人
-
描述:重庆市最大的客家方言岛荣昌县盘龙镇,总人口8.3万,其中客家人就有4万左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如已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荣昌夏布编织技艺等。图为民间艺人正在雕刻客家文化图案。
-
不一般地提问题,不提一般的问题:访长汀县政协主席 丘桂萍
-
作者:黄斌
期号:第1期
来源:政协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至今仍保留着中原汉人最正统的生活习惯,留下诸多客家先民南迁的印记",建议书从生态旅游区建设的可行性到必要性,甚至对具体的建设意见都做了全面细致的论述。长假结束后的第二天,黄晓炎书记就亲自率领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出现在离长汀县城
-
从田园到田园:试论耕读文化对客家人入川的影响
-
作者:曾令远
期号:第18期
来源:管理学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耕读文化 文化复制
-
描述:耕读文化是客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直接相关.耕读文化从思想意识上引导,在物质条件上限制,对客家人入川准备、入川时间、入川路线直至最终地理分布的形成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客家人的入川实质上是一种从田园到田园的文化模式的复制.
-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与传承发展
-
作者:杨淑琼
期号:第12期
来源:音乐时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采茶戏 形态特征 内容形式 保存和发展
-
描述:,采茶戏是和客家相依为命的,反过来,客家人繁荣又使赣南采茶戏有所发展.而对于传统的采茶戏来说,主要内容是以现实生活为主的,反映真实的世界,从而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与此同时,这又为采茶戏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
-
基于场所精神看古镇的经营管理:以洛带古镇为例
-
作者:徐金梅
期号:第1期
来源: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场所精神 旅游 古镇 业态
-
描述:今天,旅游已越来越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地区古镇众多,竞争激烈.品牌将是这些古镇未来发展制胜的关键.品牌的关键在于场所精神的再现.通过对场所精神和洛带古镇的认知,笔者对如何在经营管理中深度再现“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所包含的场所精神提出了一些思考.
-
山旮旯里崛起一座客家幸福新村
-
作者:省发展改革委“双到”办
期号:第1期
来源:源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美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村社会保障、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六大工程,把竹径村打造成为一个经济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交通安全便捷、公共服务健全、生活舒适方便、环境整洁怡人、客家文化浓厚、人文关怀备至、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安居示范村。
-
女性拜祭者和被拜祭的妇女:香港的一个客家社区
-
作者:罗碧诗 何小荣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妇女 社区 客家 香港 女性 宗教生活 自然事物 人类学家
-
描述:解当地人的观念,也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因为我的研究主要关注妇女,所以我能够将她们与男性的行为加以比较,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她们的深刻见解,以及两性之间互为补充的观点。此外,我不但可以观察到妇女活跃的宗教角色,还可以看到她们作为年长一代,在宗教信仰、家庭生活和宗族成员方面的地位。
-
粤北采茶戏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方法与表演特色
-
作者:刘忠海
期号:第3期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北采茶戏 人物形象塑造 艺术方法 表演特色
-
描述:粤北采茶戏属于广东的六大剧种之一,由古代粤北客家人创造并流传至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盛于南雄、翁源和韶关等地.身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北采茶戏艺术特色鲜明,它欢快活泼、载歌载舞,表演中饱含生活情趣,是客家的一朵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