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移民历史与居住地理环境对客家筝乐风格形成之影响
-
作者:张铭娟
期号:第3期
来源:民族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音乐 客家人 地理环境 移民历史 筝乐 中原地区 客家先民 陕西筝曲 风格 音乐融合
-
描述:客家移民历史对客家筝乐风格的影响客家是中国汉民族一个庞大的民系,是以中原汉族中的南迁移民为主体。客家音乐,就是千余年来,随着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的多次南迁,将那里的音乐带到了岭南地区,并与当地的土著音乐融合而形成。客家人十分珍惜本民族的
-
艺苑奇葩话静板
-
作者:张清漳
期号:第6期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龙岩城区 民间音乐 朴素无华 南词 汉剧 闽西 笛子 坐奏 龙岩地区 行奏
-
描述: 龙岩静板音乐,是龙岩地区民间音乐中一块奇珍瑰宝。它既清新淡雅,又朴素无华,散发着浓郁的乡土风味,长期来飘荡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民间音乐的百花园中,久久使人为之陶醉。就连这名称,在客家语系的闽西。多称其为“打+番”,“打+班”,唯龙岩因其音色富丝竹音韵,节奏悠扬缓慢,遂给起了个温馨淡雅的美名——静板。
-
袁公独立幽篁里 衔叶吹作玉笛声——悼炳昌
-
作者:何昌林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国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音乐学 音乐研究 幽篁 音乐学家 吹叶 少数民族地区 音乐生态环境 文化价值相对论
-
描述:袁炳昌(1934-1-20~1998-9-26),广东兴宁县人。他是一位具有客家文化背景的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生前担任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退休前为中央民族学院(即今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艺研究所音乐研究室负责人,退休后被聘担任中央民族...
-
闽西客家山歌的传播研究综述:以闽西与台湾客家山歌间的相互关
-
作者:吴越
期号:第6期
来源:美与时代·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闽西地区 比较研究 台湾 音乐特征 闽西客家 客家地区 客家人 文化特征 研究成果
-
描述:客家山歌的研究成果,正从单一方面的某地客家山歌特征的研究,逐渐向各地客家山歌比较研究的方向转换。在对闽西客家山歌音乐特征的研究、源流的研究、闽台客家音乐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其中较突出的是温萍先生将整个客家地区的山歌糅合在一起进行的音乐文化特征的研究。
-
浅谈客家山歌高校课程化教学模式
-
作者:王小锋
期号:第10期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高校课堂 课程化
-
描述:在地方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各地区的专业音乐院校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广东嘉应学院将客家山歌引进了课堂,在客家地方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拟对客家山歌以高校课程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传承与发展展开讨论与探索。
-
筝曲《蕉窗夜雨》评析
-
作者:田向弘
期号:第6期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音乐 古筝 蕉窗夜雨 思乡情
-
描述:高雅古朴的客家筝乐是客家人最真实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相融汇的音乐艺术结晶。客家音乐既有中原汉乐的风格特点,也有本土独特的音乐特色。筝曲《蕉窗夜雨》,节奏平稳舒缓,旋律古朴清幽,格调清新细腻,表现了一种静谧、真实质朴的思乡情怀,乐曲经过艺术家的不断研析和凝练,成为了最具客家筝乐特点的代表性曲目。
-
梅县与兴国县传统客家山歌文化同源研究
-
作者:谢欢 阚蕾
期号:第8期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统客家山歌 比较 同源
-
描述:本文通过对梅县与兴国县在同一时期所呈现出的传统客家山歌音乐特点进行比较研究,总结这两个同源异地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之间的个性与共性,佐证其文化同源关系,进而以点触面,将其运用于整个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
-
探索与超越
-
作者:陈环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华书画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中,两者均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从绘画本体价值论切入,将关注的重点从作者转移到作品,这样,能更真实地解读出作者的精神内核及其艺术思维的触觉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画家的个性决定创作
-
梅州客家山歌调式结构比较
-
作者:房晓敏
期号:第1期
来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音位 音列 音集
-
描述:本文以音乐比较学的方式,从调式结构的“音位、音列、音集”三个方面,对梅州客家山歌进行比较。
-
民间艺术绚丽多姿——“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之“岭南民间艺术
-
作者:陈宏道
期号:第1期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艺术 国际旅游 文化节 广东 岭南 中心广场 艺术队伍 广州市
-
描述:包括潮州音乐、粤曲演唱、桩醒狮、汕尾渔歌、客家山歌表演等,让广州市民充分领略了难得一见的岭南民间艺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