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福建土楼
作者:暂无 期号:第4期 来源:小学生优秀作文(中年级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  家族史 
描述:你见过福建土楼(又称客家土楼)吗?福建土楼是客家先民的杰作,共有30000多座,以规模宏大、造型优美、结构精巧、保存完好而著称。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江西会昌客家方言否定词及其语流音变
作者:沈媛  期号:第6期 来源:艺术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会昌方言  否定词  特点  语流音变 
描述:会昌方言中的单音否定词有“冇”“唔”“喃”,一些“唔+谓词”组成的合成否定词还存在语流音变及合音现象。本文以会昌方言的否定词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会昌话否定词的语义和语法特征,探讨会昌话否定结构的构成,探究“唔+谓词”语流音变的原因。
天人合一的中国典型民居:广东客家围楼
作者:高晶晶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华民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围楼  客家民居  天人合一 
描述:围楼有着奇特结构和合理布局,既有古代宫廷的神韵,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建筑及景观设计应该借鉴,建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对天人合一的中国典型民居——广东客家围楼进行分析.
海外华人商业文化研究的新视野——评《血汗和麻将——一个海外
作者:王天玉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海外华人社会  华人社区  文化研究  家庭  商业  企业  麻将  社会经济发展 
描述:一、海外华人社会的商业文化传统及其研究视野 学术界曾有一种广泛的观点,认为传统的家庭组织结构是制约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这一论调也作为解释中国长期落后于日本和西方国家的重要因素长期存在。
贺州客家话疑问句的四种类型
作者:叶俐丹  期号:第6期 来源:钦州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贺州  客家话  疑问句  代词 
描述:贺州客家话具有客家方言典型的语法特征.针对地方色彩浓厚的疑问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语法结构、语用、语义进行了客观描写.分析了疑问句的相关问题,并据此归纳了贺州客家话疑问句的四种类型和疑问代词使用的基本特点.
大武山下的小奥运:六堆运动会
作者:林玫君  期号:第18期 来源:体育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六堆运动会  客家 
描述: 本文先从客家人来台的简单历史谈起,再引入六堆人的聚集所在;续而介绍六堆运动会成立的时代背景;运动会中各届举办情形及特殊结构;最後再就举办六堆运动会做一枪讨及努力的向应如何做个结语。
粤东客家武术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
作者:曾桓辉  期号:第5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武术  现状  规范 
描述:研究客家武术起源、特点、内容的基础,探索客家武术的体系结构,研究如何使客家武术文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以更好地促进客家武术的合理发展;将流派众多的客家拳种推向全国及世界,使客家武术成为传播中国客家文化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对客家武术走向世界和普及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潮客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丰顺县(阝留)隍镇九河村的实证分析
作者:宋德剑  期号:第4期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群  文化认同  潮汕化 
描述:丰顺县(阝留)隍镇九河村是处于潮汕、客家两个族群边缘的一个宗族村落,透过对九河村宗族文化对潮汕文化的逐渐认同过程的详细考察,可以窥见关于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的有趣联系,可以得出结论:即产生文化认同的原因与行政归属、婚姻网络、人口迁移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动等诸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
洛带古镇,传说中的真实
作者:闻一少  期号:第3期 来源:商业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洛带  古镇  真实  传说  客家民居  明末清初  四合院  清代 
描述:洛带古镇,号称西南客家第一重镇,凭的是这里保留完整且集中的几大会馆与客家文化的传承。独特的建筑洛带镇老街的建筑以明末清初的风格为主。这些民居多为单四合院式,二堂屋结构,门外为小晒坝,门内为天井,天井上方正中为堂屋。屋脊有中花和鳌尖作装饰,屋顶多以小青瓦和茅草覆盖,屋前多挖荷塘。客家民居
试述清代闽人人川与川闽经济文化交流
作者:徐心希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清初  福建移民入川  川闽互动发展  客家 
描述:清初四川由于兵祸、瘟疫等因素 ,人烟稀少。但数以万计福建人举家由闽地迁入四川 ,他们为开发四川 ,建设天府之国 ,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并且改变了西南地区的人口结构 ,使川、闽等省成为全国五大客家人聚居区之一 ;同时也促进了闽川两省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至今仍然具备互动发展的巨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