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音乐文化学科方法论
-
作者:黄晓云 谢旼旼
期号:第24期
来源:作家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音乐 学科 特征 方法论
-
描述:任何新学科的建立都是在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形成的,有自己的学科特征与方法论观念。客家音乐文化学方法论观念,是客家音乐文化现实存在的总体反映形式,具有宏观的思辩性的方法论意义。本文从独特的思维角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法,在研究方法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
客家民居门楼的民俗与艺术文化特征
-
作者:林爱芳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居门楼 民俗与艺术 文化特征
-
描述: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
-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
作者:苏世隆
期号:第4期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廉洁文化 教育模式 思考
-
描述:廉洁文化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和有效模式之一。在新形势下研究廉洁文化的教育模式,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于不断推进学校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宁化石壁与萍乡一带客家文化的亲缘关系
-
作者:刘美崧
期号:第2期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宁化石壁 萍乡 客家文化 棚民 客家方言 客家源流 武功山 文化特征 罗香林 客家话
-
描述:文章认为,萍乡一带客家人主要来自闽粤的“棚民”。“棚民”是客家的别称,据其族谱与方志记载来自汀州、嘉应州,其祖先大都以宁化石壁为迁移的中转站。萍乡“棚民”的许多文化特征,均与汀州宁化相似。“棚民”对开发江西山区、发展经济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
文化与认同:兼论海外客家人的寻根意识
-
作者:罗勇
期号:第2期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海外客家人 寻根意识 客家文化 民旋认同
-
描述:认同;认同是寻根的驱动力;而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而非血缘关系;因此,开展客家史化研究,弘扬客家文化,可以使海外客李人的寻根意识和认同感得到满足和加强。从而迭到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和繁荣昌盛的目的。[著者文摘]
-
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
-
作者:陈李冬
期号:第6期
来源:温州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西客家土楼建筑 天人合一 聚族而居
-
描述:从“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重情知礼”的传统文化等三方面对闽西客家土楼建筑文化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传统客家民居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遗存,应得到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创造适应于现代生活的环境,延续文脉,弘扬地域特色,优化生存空间等建议。
-
客家音乐文化: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建设探索
-
作者:尹信
期号:第12期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本土音乐 多元化
-
描述:客家音乐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客家音乐文化应用于地方音乐专业课程改革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为弘扬民族音乐精神,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做出有力的探索和实践。
-
秉承赣南文化精神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
-
作者:杜智洪
期号:第4期
来源:文理导航(中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精神 赣南 客家文化 毛泽东 培养学生 艰苦奋斗 主要特色 学生学习 相结合 政治教育
-
描述:一、赣南文化的主要特色首先,赣南红色文化是先辈们艰苦奋斗的汗水与鲜血堆积而形成的。其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彭德怀、项英等著名红军将领曾在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上长期驻足。在瑞金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后,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前
-
“打拼与思乡”:“珠三角”客家舞蹈的文化解读
-
作者:谢琼
期号:第8期
来源:舞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舞蹈 文化解读 思乡 珠三角 历史文化 客家精神 性格特点 客家文化
-
描述:“打拼”是舞剧《大围屋——雷娘》所着力表现的客家精神,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人文性格特点;“思乡”是客家人在其独特的历史迁徙背景下产生的刻骨的乡土情结。心怀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异乡打拼是客家历史文化与现代创业精神在舞蹈艺术中的完美融合。
-
刍议五缘文化与两岸客家交流
-
作者:黄晓伟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社团 五缘文化
-
描述:近年来,两岸客家交流日益频繁。这种交流蕴含着五缘文化理论,"五缘"人际网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促使两岸客家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展开交流与合作,有效地加强了两岸客家人的情感联络和客属台湾同胞的认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