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学中的亮点
作者:暂无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梅州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 易小淬(广东文学院调研员) 一个地方的文学特点是跟这个地方的语言、民俗、风俗习惯等紧密相关的。像客家地区,大多属于山区,从古到今比较贫穷,但却因此非常重视文化,出了一大批文化人、名人、各行各业的领头人。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由于客家人崇文重教,非常重视读书,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眼光跟别的地方就
客家粉皮,团圆的味道
作者:暂无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三明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 连允东 “最是乡间幼时味,齿颊留香直到今”。诱人的乡间粉皮,常常撩起我的思乡之情。 客家粉皮是宁化西乡世传的乡间名菜。客家粉皮以番薯粉为原料,也有洋芋粉做的,但色泽较黑,口感次些。番薯明万历年间由菲律宾的吕宋引进,过去,宁化水稻产量低,乡民们利用山坡旱地,广种番薯,作为辅粮。 粉皮制做
客家米馃
作者:暂无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赣州晚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11月29日,一批广东游客在龙南关西新围里被客家米馃所吸引。据当地有关部门介绍,近两年来,随着赣南客家围屋的宣传力度加大,周边省市来围屋探秘和游玩的游客日益增多。 记者刘念海摄
客家米酒趣谈
作者:暂无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闽西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 □ 何志溪 又是一年春节将临。客家人的春节是浸在酒里的。客家人爱喝酒,尤其爱喝客家民间自己酿造的糯米酒。在客家看来,客家米酒不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酒文化”。世代流传,已近千年。 酒,对于客家各种各样的宴会,不仅是必需品,而且是宴会的代名词。客家办宴席请客,不说
客家米冻
作者:项华宗 傅文达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闽西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 年关将至,连城培田古村落一位农妇扛着制作客家米冻用的原料凤尾柴经过千米古街。客家米冻,盛产于连城县的宣和、朋口等乡镇,这 里的百姓过大年离不开米冻。进入腊月后,他们开始制作米冻,主要原料有大米、凤尾柴等,它晶莹透亮,色泽鲜黄,质地柔韧,香气扑鼻,是上好的菜肴。
客家竹豪箍
作者:暂无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赣南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 钟明山 年轻人也许会问:“豪箍是什么呀?”这也难怪,因为他们没见过,更没有用过。豪箍是客家人用来捕鱼的传统竹制手工艺品,60岁以上的人很多用豪箍捕过鱼虾改善生活。过去有句老话:“沾到鱼腥气,掐烂饭甑箅。”在那生活贫困的年代,没钱买鱼虾吃,只有想方设法自己去捕捞,而豪箍就是农村人捞鱼虾的好工具,可
客家竹筒茶
作者:暂无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闽西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近日,笔者到连城县姑田镇林区下余村采访时,看见一些竹农,携带着竹筒茶到竹山去砍毛竹。于是好奇地问:“用饮料瓶装茶水不更方便么?”这位老农意味深长地说:“还是竹筒茶好喝呀!有顺口溜为证:一节毛竹制成壶,装入茶水带着游。渴了咕嘟喝一口,提神醒脑不糊涂。” 竹筒茶是客家人在野外作业时,为了解渴,需要携带
客家竹灯盏
作者:钟明山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赣南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 “四根柱子八根梁,中间一口小水塘,小水塘面上放稗草,稗草面上放毫光。”这是一个客家老年人耳熟能详的谜语,其谜底即是灯盏。 如今,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客家灯具,世上已难见了,只有在博物馆或有的农村老宅尚保存那么一两盏。智慧灵巧的客家祖先,以篾片和竹节作为框架,在上面搁置一个小铁碗,碗内筛上明油
客家竹板歌
作者:江舟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闽西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 竹板歌,是客家山歌的一种,也是颇受欢迎的民间口头文学。这种歌过去经常由游方歌人(俗称“乞食”)演唱,所以群众也管它叫“乞食歌”。 小时候,记得那是解放前,家乡永定经济不发达,农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所谓“上山一把刀,下山一肩挑,天黑就睡觉, 晚上听狗叫”,就是当时乡间生活的真实写照,难得有什么
客家端午习俗
作者:暂无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三明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 宁江炳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对于汉民族来说,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节日。端即初之意。端午习俗,汉民族都差不多,无非是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但各地又有许多独特之处,客家人过端午就自有许多独特民俗文化。 食文化:一是裹粽子。客家人过年炸煎糍、蒸年糕,过清明节做暖菇糍,过中秋节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