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9)
图书(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9)
图书 (4)
按年份分组
2014(21)
2008(1)
2007(1)
按来源分组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5)
其它(4)
汽车实用技术(1)
艺术教育(1)
龙岩师专学报(1)
民俗研究(1)
华冈文科学报(1)
都市家教(下半月)(1)
晚霞(1)
文教资料(1)
现代商业语境中民间文化的脱困之路:以赣南客家采茶戏为例
作者:肖玉琴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文化  草根市场  客家采茶戏 
描述:赣南客家采茶戏处于“辉煌与没落并存”的状态,当前最大的困境是难以可持续发展.赣南客家采茶戏应回归草根市场,从本土艺术和地方艺术两个文化标签回归草根市场,这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山茶遍地开:海峡两岸采茶戏研究
作者:钟俊昆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茶花  海峡两岸  采茶  客家地区  精神生活  非物质文化  民间文化  试种 
描述:,勤劳朴实的客家人于是把采茶歌和茶篮灯以及当地的其他民间艺术融合在一起,蕴育出了独具魅力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篮灯”,亦名“三脚班”。其剧目大多取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客家人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内容贴近生活,多采用客家方言和民间小调演唱,通俗易懂,形成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短小精悍的“三角班”体制,又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水袖三种表演绝活及模拟动物形象的肢体语言,优美抒情的民歌音乐,配以勾筒正反弦与民间锣鼓的伴奏形式,歌、舞、戏三者并重,有戏必有歌,有歌必有舞,以歌表戏,以舞表歌,以优美抒情的“茶腔”、高亢浑厚的“灯腔”、活泼轻松的“路腔”、旁征博引的“杂调”,“三腔一调”优美动听,让人回味无穷,再加上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的独特服饰,构成了赣南采茶戏...
历史、现实与审美
作者:钟俊昆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情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  客家文化  民间文化  审美风格  山歌  江西 
描述:审美情感的表达,更是客家文化的象征,这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骄傲,——尽管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她的辉煌历史、发展现状与审美风格还是很值得人们去关注。对客家山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卓尔大家诸如屈大均、黄遵宪、丘逢甲、朱希祖、罗香林、朱自清、李金发、林凤眠、钟敬文等一长串英名,人们是不会忘怀的。
行走于书斋与田野之间,感悟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作者:周建新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研究  民间文化  书斋  田野  代表作  行走  研究者  文化遗产保护  赣南 
描述:维方式、生存智慧、想象力。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形势十分严峻。可喜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屡获成功;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相继成立;学术成果陆续出版,推陈出新。在此形势下,赣南师范学院适时成立“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积极开展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普查、教学培训和学术研究。本专栏结集的三篇专题论文,正是这项“文化工程”的首批成果之一,旨在反映客家研究者对“非遗”保护所作出的实践性回应。本着鼓励新人之用心,以激发年轻一代保护与研究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热情,本期特别推出两位年轻学子的新作,她们虽说“小荷才露尖尖角”,却不乏别出机杼的勇气。中国艺术研究院肖文礼以一...
加强客家民间文学研究
作者:钟俊昆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文学研究  客家文学  客家文化  客家人  民间故事  民俗学  田野调查  民间文化  文学创作  研究者 
描述:学百花园中占的地位并不显赫,少有人去关注。二是客家民间文学的基础薄弱。一方面是客家民间文学“创作”(或兴起)方式有限,口头传播并不活跃,流布面窄;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客家民间文学收集整理过的资料并不多;再一方面就是受经费等多方面的制约使田野调查显得很艰难。客家民间文学长期以来所积累下来的基础并不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