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学生提供永不落幕的舞台: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特色教育纪事
-
作者:杨穆
期号:第27期
来源: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级中学 特色教育 深圳市 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 扬长教育 实践活动 艺术教师 特色学校 校本教材
-
描述:改革的一张靓丽名片。
-
红色旅程 绿色秘境
-
作者:影子
期号:第7期
来源:家用汽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豆杉 红色 导航 笔架山 绿色 茨坪 原始森林 客家 特色 瑞金
-
描述:自驾旅行的乐趣不仅在于驾驶的乐趣,更有旅途中不期而遇的景色。这是一次有关"红色"的主题行程,所经之地基本都是见证中国近代历史的"红色"圣地。原以为不过是旧址,故居之类的纪念式景点,但当真正踏上旅程,一个个隐藏在红色盛石下绿色秘境让整个旅程变得丰富多彩。
-
后发河源 先发教育:科学发展进程中的河源绿色教育地图
-
作者:黄治中 王蕾 龙建刚 黄日暖 罗峰
期号:第Z1期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河源市 绿色教育 教育发展 普通高中教育 农村教育 协调发展 教师队伍 农村学校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重视教育
-
描述: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河源,建市20周年,辖1区5县。而这5县均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被戏称为后无追兵的欠发达地区。20年来,河源以现代理念、国际视野不断挖掘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底蕴和绿色资源优势,构筑起充满活力的后发丰碑,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绿色跨越。
-
因地制宜 建设绿色龙岩
-
作者:郭瓅 黄学明 修人坤 林红强 吕国梁 孔莉
期号:第8期
来源:城乡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龙岩市 中心城市 中心城区 因地制宜 园林城市 福建省西部 中山公园 绿化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 绿色
-
描述:龙岩市地处福建省西部,又称"闽西"。龙岩是福建省最重要的三条大江—闽江、九龙江、汀江的发源地。客家文化、河洛文化和土著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竞放异彩,深深地吸引了张九龄、李纲、朱熹、王阳明、宋慈、文天祥、徐霞客、纪晓岚等著名历史文化名人的脚步;孕育了"岭南画派"的鼻祖上官周、"扬州八怪"的黄慎、华喦
-
后发河源 先发教育:科学发展进程中的河源绿色教育地图
-
作者:黄治中 王蕾 龙建刚 黄日暖 罗峰
期号:第7期
来源:广东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绿色教育 河源 科学发展 地图 进程 欠发达地区 扶贫开发 现代理念
-
描述:“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河源,建市20周年,辖1区5县。而这5县均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被戏称为“后无追兵”的欠发达地区。20年来,河源以现代理念、国际视野不断挖掘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底蕴和绿色资源优势,构筑起充满活力的后发丰碑,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绿色跨越。
-
教育
-
作者:暂无
期号:第2期
来源:中国监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育 廉政文化 客家文化 梅江区 梅州市 广东省 廉洁
-
描述: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在泮坑客家文化览胜园添设了一道廉政文化墙,将客家经典廉洁故事和廉政楹联以浮雕的形式展现,引来游人驻足观赏。
-
客家教育研究
-
作者:叶少玲
来源: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教育 客家史
-
描述:客家是中华汉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以操客家方言为主要特征,历代客家英才辈出,与客家人非常重视教育的传统直接相关。本文从教育兴学的角度探讨了客家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揭示了民族必旺,教育为本的真理。
-
客家教育与云南
-
作者:叶少玲
期号:第3期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教育 云南
-
描述:客家崇尚文化 ,重视教育的传统是历代客家英才辈出的文化基础。云南现有一万余客家人。得益于客家教育和受到客家教育思想熏陶的客家人来到云南以后 ,对云南作出了奉献 ,同时也有一批客属知识分子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成长为祖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有的还是全国知名学者
-
客家教育与思考
-
作者:叶少玲
期号:第8期
来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育 教育史 客家史
-
描述:客家地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客家人的教育观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具有鲜明的客家特点,由此决定了客家教育长期兴旺发达的社会原因,及其辉煌的社会效果。客家教育的发展实践,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等都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
从社会民俗看广东客家人的教育观
-
作者:杨虹
期号:第2期
来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客家 社会民俗 教育
-
描述: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家族、乡里社会等社会民俗的分析 ,探讨了广东客家人的教育观念。笔者认为 ,社会民俗中的教育习俗在反映了人们的教育观念的同时 ,人们的教育观念也会对某些社会民俗的形成和传播起到渗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