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789)
期刊(1095)
视频(679)
图书(241)
学位论文(135)
会议论文(28)
图片(7)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789)
期刊 (1095)
视频 (679)
图书 (241)
学位论文 (135)
会议论文 (28)
图片 (7)
按年份分组
2015(685)
2014(1383)
2012(343)
2011(369)
2009(174)
2005(22)
1999(5)
1991(6)
1981(2)
1980(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363)
闽台文化交流(7)
华中建筑(7)
人民政坛(4)
嘉应学院学报(3)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商务旅行(2)
广州建筑(1)
小学生天地(高年级版)(1)
地理教学(1)
闽西永定客家的建筑保护与空间改造设计:传统民居建筑
作者:黄丽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土楼  建筑  遗产  交往空间  保护与更新 
描述:同受到威胁,地域特征也趋于丧失。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客家更显弥足珍贵,积极传承、发扬地域文化愈显迫切。 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福建客家村落与中国大部分的乡村一样面临着空巢化的危机,这一
湖南传统民居地域审美文化差异研究
作者:文卷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湖南传统民居  建筑文化  建筑风格  审美价值差异 
描述:,且单体不突出,很少标新立异,和谐是整个建筑的基调。湘西地区山峦起伏,本土文化一直是该地区的主流,与此同时也有受到巴蜀文化影响,在明清时期又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从而造就了近闻名的湘西吊脚。在建筑风格上
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作者:张榆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旅游资源  广东梅州  经济效益 
描述:步伐。<br> 梅州文化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品种齐全,历史遗迹、地方风俗、传统美食、名人故居、宗教场所一应俱全,并且品位也相当高。目前,梅州市有国家5A级旅游区1个,国家4A级旅游区2个;3A
落地生拓—桃园龙潭钟家的定根与生拓
作者:刘湘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  宗族组织  定居  维生方式 
描述:蕭東盛遷往番界以東的銅鑼圈、三洽水一帶開墾,於是,本區就在漢人的努力開墾之下,逐步建構成一個漢人的移墾社會。
鍾家第一代、第二代來到地旱瘠的九座寮,為了發展水稻農業,必須挖陂塘以資灌溉,但是遇
赣南、闽西、粤东北客家建筑比较研究
作者:燕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居  赣南  闽西  粤东北  比较研究 
描述:化差异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学者闭关自守、孤立的研究当地的客家民居。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江西省的南部客家民居建筑和福建省西部的客家民居建筑以及广东省北部的客家民居建筑,主要针对这三个地区的客家民居的同异
闵西洪坑村的形成与发展初探
作者:刘慧莹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洪坑村  土楼  客家 
描述:许多成果,集中从建筑学、人类学、民俗学的视角对永定客家或是福建进行宏观研究。针对一个乡村聚落的微观研究很少。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有五章,讨论洪坑的概况、发展的历史与原因、建筑技艺
赣闽粤客家围屋的比较研究
作者:黄浩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系  客家围屋  类型学  防御性  秩序性  可居性 
描述:拥有的一种特殊的民居现象,不仅存在于沿海地区也存在于内陆地区,不仅存在于客家民系也存在于闽海民系、广府民系。背景的梳理对于进行正确的系统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别对江西围屋、福建
《汉乐筝曲四十首》的音乐形态与演奏风格研究
作者:黄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筝  汉乐筝派  《汉乐筝曲四十首》  罗九香 
描述:派有九大流派(陕西筝、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内蒙筝、福建筝、伽倻筝)。这么一个独具代表性的乐器我们理应积极的给予传承和发展下去。近几年来,古筝的传承和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习筝
长汀古城客家民居建构研究
作者:柴文婷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长汀  客家民居  建构  建造三要素 
描述:呈现出混乱及建设无序的状态,急需吸收其建造经验,研究总结其建构过程,总结提取本质,进而对振兴地域社会经济文化,保护地域特征,延续地域文脉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本文以福建省长汀县城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
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
作者:张以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潭江流域  城乡聚落  空间形态 
描述:研究范畴,目的在两方面:希望以潭江流域城乡聚落研究为契机,探索能用于城乡聚落形态研究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理论方法,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希望能补充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形态研究的空白,尝试探索聚落形态演变的法则。第一章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采用城市形态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构建研究框架。在学习和了解与聚落形态相关的研究方法基础上,根据城乡聚落形态的特性,将形态分解为边界、面状要素、线状要素、点状要素及自然物等五类形态要素。再将五类形态要素按功能细分成若干内部元素。这样组成两层面的元素与要素结合的内部分析框架。同时,为更好地研究城镇的空间形态,将Conzen学派的“市镇平面分析”方法与传统的“点、线、面”方法相结合,并根据实际的研究条件,建立“街道网、用地布局、建筑形态”的研究框架。此外,针对城乡聚落的区域形态研究,引入“人地系统”理论框架,构建包括环境、资源、发展、人口、文化、组织、技术等七方面的外部因素分析框架。从外部影响因素入手,逐一揭示聚落的发展脉络以及聚落形态的生成法则和机理。内外框架的组合,形成本次研究的综合分析方法。论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二至七章。第二章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剖析潭江流域城乡聚落的发展历史和分布形态。经研究,该流域城乡聚落的发展历程分为六个时期。文章重点分析了唐宋以后的聚落分布,总结了“‘点—轴’分布”、“均匀扩散”、“‘点—轴’式加密”与“‘点—轴’渐进式扩散”等四个空间分布阶段。这个过程反映了城乡组织结构的变换与经济、交通、人文等因素密切相关。该流域聚落分为地级市、县级市、墟镇、乡村四个层次。第三至六章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对潭江流域的城乡典型案例进行了内部形态发展研究。第三章是关于对江门和会城的城市形态分析。会城是潭江流域最早出现的城市。在封建社会体制与广府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明清会城内城市形态符合礼制要求。民国后,会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脱离了封建城市的形态成为商业与文化职能占主导的现代城市。同一时期,由草市发展而来的江门则因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快速成为潭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民国江门发展成带形、聚散结合的河港城市形态。这种形态因河港经济的发展一直延续到现代。第四章研究潭江流域典型墟镇的发展及其形态。实例中,潭江流域的墟镇有两类发展途径,一由政军中心发展成现代城镇,二由商业墟镇发展成现代城镇。两种途径虽有政镇、军镇、墟市等不同的原始形态,但后来大多都发展成依赖区域交通的现代产业型城镇。这仍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潭江流域城镇发展的方向。第五章研究潭江流域多元文化背景产生的传统村落。受广府文化影响的村落有“耕读”传统的歇马村、多姓聚居特色的良溪村。两者的空间形态分别表现出梳式布局及叶脉式布局。受客家文化影响,绿护屏山村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孤岛”,锁头屋、阶梯形布局是客家文化与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民国时期华侨文化所产生的华侨村落也是潭江流域的特色村落。潭江流域曾经存在水上疍民的聚落。“浮家泛宅”是这种古南越后裔居住的特有方式。各种村落形态研究的结果显示,经济来源、行政制度、村规民约、传统文化等方面是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第六章研究该流域城乡传统聚落的特色元素。通过聚落探访,对潭江流域聚落中富有生活与景观意义的茶楼、井、水道与河涌、桥、围墙、巷道、塔与炮台等元素的形态特色进行研究,以反映该潭江的历史人文特征。最后一章以形态研究的结论作参考,指出聚落演变历史对潭江流域发展的启示,探讨环境保护、历史与文化保护、土地开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城乡发展措施,应对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