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586)
期刊(1159)
学位论文(322)
图书(105)
视频(47)
会议论文(40)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586)
期刊 (1159)
学位论文 (322)
图书 (105)
视频 (47)
会议论文 (40)
按年份分组
2015(50)
2014(1571)
2013(498)
2012(541)
2011(540)
2010(406)
2009(211)
2008(189)
2007(106)
1996(1)
按来源分组
其它(407)
嘉应学院学报(31)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7)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1)
诗潮(1)
海燕(1)
户外探险(1)
花城(1)
中外书摘(1)
客家方言的源流及与赣方言的关系
作者:冯桂华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赣方言 
描述: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其影响仅次于普通话和粤方言。客家方言最远的源在中原汉语,较近的源与赣方言密切相关。不过,现代客家方言的特征有别于现代赣方言的特征,客家方言和赣方言都有资格作为现代汉语独立的大方言。
广东客家方言的源与
作者:温美姬 温昌衍  期号:第5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  客方言  分布     
描述:本文介绍了客家方言在广东境内的分布,梳理了它的源和
顺流逆流
作者:燕子  来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顺流逆流
交流
作者:汪耀华  期号:第12期 来源:中外书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土楼  母乳喂养  胡耀邦  徐铸成  周希汉  文章 
描述:上期稿挤,没有“交流”一直有点遗憾。 本刊第9期被认为好文章的是:《一生正气胡耀邦》、《徐铸成的“文革”》、《陈粟之争与苏中七战七捷》;被认为不喜欢的是:《永定客家土楼的秘密功能》。第10期被认为好文章的是:《陈庚、周希汉“戒烟记”》、《不用母乳喂养,全球每年1500万婴儿死亡》;
向南的河流
作者:黄国钦  期号:第5期 来源:花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韩愈  河流  潮州  韩江  洪水  城墙  南方山地  历史  公元  李宗闵 
描述:着河流的走向,向南眺望。隐隐看去,那一片波光粼粼的尽头,就是大海。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这片土地的神奇。南海和东海,就在这里交汇,畲族,就在这里诞生,乌龙茶,就在这里发源。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中国内地,这是唯一一条自北向南流入大海的河流,是唯一一条用姓氏命名的河流。可是,在远古的年代,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流,或者说,是没有命名的河流。这条没有名字的河流,却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跨过这条河流,向东,就是福建,向北,就是江西。后来,这条桀骜不驯的河流,用她甘润丰泽的乳汁,哺育了南方两个伟大的民系:客家人和潮州人。悠悠岁月,走进了公元纪年,这条向南的河流,才有了初始的名字:员水。这是不知所云的名字。翻开东晋至隋的典籍,都是这样称呼这条河流的。也有后人用筼水来指称这条河流,我觉得这就对了,筼是大竹,竹林。南方的崇山峻岭...
流动的族群
作者:阮任艺  期号:第4期 来源:户外探险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洛阳城被匈奴攻破,怀帝被捕获杀害,三万军民在接下来的屠城中死于异族刀下,史称“永嘉之乱”那时的中原大地一片刀光剑影,城池被毁,生灵涂炭。无论是衣冠仕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逃,逃往南方!一场空前大逃亡开始了,无数中原流民扶老携幼,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逃难队伍,由南向北的官道上挤满了逃亡的人群。这些历经九死一生的客家先民,来到了江淮流域,走进了赣江流域还有一些家族越过武夷山脉,辗转进入闽地进入了宁化石壁。在新的土地上,他们以“客”自居,以示不忘故土,白手起家,繁衍下去。 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间黄巢起义,靖康之变辽金南侵,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兵荒马乱迫使中原百姓一次又一次地远离故土路向南逃难,原来迁居江淮流域和赣江流域的南迁汉人也得不到安生,只能黯然告别生活了几代人的家园,继续往南逃生。
古筝流变刍议
作者:王燮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筝  起源  形制  流变  京房  风格 
描述:源,兼下己意,予以简述。其二,关于筝的形制流变。在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筝的外形、用料、弦制也在不断改进,本文试图从古至今筝的形制变化为基点,解析人们如何不断改进这件的乐器缘由。本章论述汉代硕儒京房与筝基本定制形成的关系,也许是比较新颖的见解。其三,关于筝流派的演变。本文从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特征、流派划分、风格比较诸方面,分析古筝流派的成因及发展。其中着重以“陕西、潮州、客家、山东、河南筝曲”研究为中心,对比风格之间的异同,探寻其传承关系。
川风流
作者:章武  期号:第10期 来源:海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车前往中川村时,却感到这黄色的世界里已经融入新的元素。我发现,客都温泉酒店高低错落的屋顶坡面上,其屋瓦是湛蓝色的,有如波浪在起伏。中西合璧的虎豹别墅——胡文虎纪念馆,其方圆兼具的外墙上,也是一片淡淡的天蓝色。仿佛有一股清新而又温润的海风遥遥吹来,我明显地意识到:这里,毕竟是侨乡,是山离不开海,海离不开山的侨乡。 中川村不愧为永定第一侨乡,村中现有人口不足三千,但在海外的亲人却超过两万。三千也好,两万也好,全都姓胡。“纷纷屋角叠鱼鳞,一万丁男一本亲,试问沿村十里望,家家都是姓胡人。”一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胡氏家庙,依然精神抖擞地端坐在村后的虎山之上。 我们今天的采风路线就以此为起点。带领我们前来的向导,是侨育中学的胡赛标老师。上坡时,他提醒我务必要数一数脚下石台阶的级数。这——不就是在山村里随处可见的普通石阶吗?我疑惑不解地望着他,发现闪在他眼镜片里的目光,在真诚中透出几分庄重,几分神秘,以及急于与人分享这种神秘的自豪,令人感动。于是,我拄着拐杖一步一个台阶地数了起来:用花岗岩条石铺就的,一至八级,用青石铺就的,一级,再加半级。最后那半级,只容一人单足落地。总共,九级半吧? “对了,就是这九级半台阶,成为我们中川人特殊的文化密码,出洋谋生唯一的通行证。”原来,大凡胡氏后裔初次到海外拜见同族宗亲时,长辈总会率先垂问祖庙的石阶有几级。你若支支吾吾答不上来,问者便嫌你不是正宗的中川子弟,你若一口咬定九级半,长辈便哈哈大笑:好啊,我们的额头上写着同一个胡字呢! 胡氏家庙最引入注目的,是高耸在天光云影中的那一根根石桅杆。每一根桅杆的顶端,或龙盘,或虎踞,或雕刻成毛笔笔尖的造型,据说各自代表胡姓一位杰出的祖宗一一龙盘虎踞者,武将也;巨笔如椽者,文官也。旋杆林立,自然标志着此地俊采星驰,英才辈出——光是明、清两代,村里就有五位进士、三十位举人、文武仕官一百O八人,其中,还有“一门五进士”“三代四司马”之类的佳话,怪不得庙里最显眼处的匾额上刻有“文武世家”四个大字。那么,从近、现代到当代,从这九级半台阶走出去的中川胡姓~族,又有哪些杰出人才呢? 胡赛标老师如数家珍:马来西亚锡矿大王胡子春、胡日皆,胡椒大王胡泰兴;新加坡万金油大王胡文虎,财政部长胡赐道;印尼化工大王胡秀波,驰名新马文坛的诗人胡浪曼,风行全球的报业巨子胡仙;国民政府中央参政员胡兆祥,新中国外交家胡成放,著名画家胡一川,以及长江三峡工程设计师胡万旺等数以百计的专家、教授、工程师…… 一个小小的山村,何以能涌现如此之多扬名海内外的各界精英呢? 孔子日“智者乐水”。老子日“上善若水”。那么,我们就按中国古代哲人的指点,从穿村而过的一条小溪,与村庄同名的中川,来一番溯源追根吧? 原来,此地原名枫坑,想必先祖肇基之时,满山遍野皆是野生的枫树林吧?后来,伐木造田,盖楼起屋,枫树渐渐少了,便易名为中坑。坑者,凹陷之地也,万山丛中一小坑,多少给人以局促、封闭之感。好在有坑必有水,而潺潺的流水是封锁不住的。不知何年何月,有位聪明的前辈,灵机一动,就把溪名和村名合并起来,统称为中川。一个川字,源源不绝,滔滔不息,千回百折,奔向大海,何等风流潇洒,何等淋漓畅快!就像村中胡姓子弟,早从明朝开始,便沿着中川——金丰溪——汀江——韩江这一水路,这条最早以外销永定烟丝为主的海上丝路,从广东汕头进入大海,走向世界。我以为,从中坑到中川,这一字之改,正好说明中川人得风气之先,其思想观念很早便从封闭走向开放。 当我们离开家庙,沿七拐八弯的小巷走下村中的主街时,一队来自马来西亚的观光客从背后涌了过来。领头的导游,是一位举着小三角旗的客家妹子,她满脸红光地宣布:各位侨胞,各位贵宾,前面,就是闽西的小丽江中川古街了。 果然,呈现在眼前的街景,处处小桥流水,家家木楼花窗,廊道与廊道夹岸并行,店铺与店铺隔溪相望,一面面酒旗高挂,一串串灯笼低垂,与古风尚存而游人云集的丽江颇为相似。只不过,为便于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进出,这里的木桥、石桥早已改成了水泥桥,廊道上的鹅卵石或条石,也全被水泥所替代,至于店里的商品,自然也与茶马古道上的山珍大相径庭。总之,它少了滇西高原古城的纳西族风情,却多了闽西客家浓浓的侨乡风韵。 据说,早在上世纪初,古街上就有了专为华侨、侨眷服务的邮局、银行、金银首饰店,随着照像机、缝纫机、留声机等舶来品如海潮般涌入,当年最时尚的照相馆、时装店等也一一在此开张。后来,还有人用一台手摇发电机和一台八毫米的放映机,在这里放映了无声电影《卓别林》,一时,全县为之轰动,这里也就赢得了“小香港”的美称。遥想当年,每当夕阳染红了溪中的流水,月亮升起于东山之巅,小桥的石栏上,岸边的条椅上,店家门口的竹榻上,总会坐满乡亲,或吹拉弹唱,或讲古论今,一壶山茶,八面来风,不亦怏哉!有时,邻里发生纠纷,当事人还会来此请人公开评理,好在是非自有公论,矛盾及时化解,双方“一笑泯恩仇”的佳话也层出不穷,于是,这里又被人誉称为“和好坊”,连海外亲人也为之津津乐道。逢年过节,若有“水客”归来,在此发布海外亲人消息,这里就更热闹了,好比“春江花月夜”的民乐合奏中,掺进了小提琴的西洋小夜曲,敲击石板街面的跫音中,既有木屐的吧答声,也加进了高跟鞋的橐橐声。 客家人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儿时就读于家乡的旧私塾、新学堂,长大后飘洋过海的客家人,更是把捐资兴学作为回报家乡,光宗耀祖之头等盛事。比如胡文虎,他不仅是侨育中学的首任董事长,还是全国“百所医院千所小学”的捐建入,其所捐的款项堪称天文数字。而他的故居和幼时就读的花学堂,就在这条古街溪中的两岸。如今,有了虎豹别墅全面展示他的生平业绩,其故居已不再对外开放,但花学堂却风采依旧。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双层小筑,其两翼各有一间小阁楼高高耸起,把翘脊飞檐,雕梁画栋嵌入蓝天白云之间,最能体现占街的历史风貌。画家胡一川就曾以此为背景,创作出一幅名画,题为《我的故乡一一福建永定中川》。本来,在风景油画的标题中,一般都把地名省略,但他却一口气把省、县、村三级地名全都冠上,足见其爱之深,情之笃。查其年谱,此画为七十四岁重返故里时写生所作,虽然年过古稀,但画面上亮丽而又浓烈的色彩,粗犷而又泼辣的笔触,却充满激情,充满力度,甚至,还充满了音响——楼内朗朗的读书声,溪中潺潺的流水声,桥下此起彼落的捣衣声,协奏出无限的生机与希望。难怪,此画在波士顿展出时,获得一致好评,而波士顿,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所在地,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大学城。 如今,桥下的流水比当年瘦了许多,也许是用上了洗衣机,捣衣声再也听不见了,寂寂的花学堂里,也早已人去楼空。但旧墙上那一框泥塑浮雕却让我砰然心动:一条鲤鱼,几乎是以笔直的身姿,奋身向上跃起,溅起了水中的一簇簇浪花。这鲤鱼跳龙闩的传说,从黄河流域传遍全国,十分形象地表达了人们望子成龙,“学而优则仕”的理想和愿望。客家人在长期迁徙的过程中完好地保存了这一图案,充分说明他们对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何等的坚守与执着。胡文虎等侨界精英的童年,就是在这一文化氛围的熏陶中接受启蒙教育的。此后,他们漂洋过海,经商也好,兴学也好,办报也好,投身慈善事业也好,想必都与此有关吧?空空荡荡的花学堂,让人产生无限的怀想与联想。 有趣的是,与花学堂一桥相连的富紫楼,却体现了主人对人生价值的另类追求。这是闽西唯一的以富字笔画布局营造的土楼,被胡老师称之为“绝版的字形楼”。它借大门口的永久性对联公开标榜“富家占大吉,紫气自东来”,很有点财大气粗的狂傲。登堂入室,方知那富字的“宝盖头”,是北端的弧形围楼,那“一”字,是安坐正中央的厅堂,那“口”字,是四四方方的大天井,那“田”字,便是中门与南大门之间,天街两侧,门当户对的四个小四合院了。全楼数不清的大门小门,一关,则分隔成相对独立的许多小单元,一开,则全楼贯通,一呼百应,体现家长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全家尊卑有序的大一统格局。 看来,本楼的主人——在台湾彰化等县当过学官的胡旃乡,不但见多识广,富有创意,还是个颇有反潮流精神的人。在“君子言义不言利”的清代,他能高举发财致富的大旗,很不寻常。但转念一想,这里毕竟是侨乡,历朝历代,人们因贫而侨,因侨而商,因商而富,因富而荣归故里者大有人在,只要能以其之富回报桑梓,皆可广受乡人所敬重。也许,正是这独特的地域文化心理,为富字楼的奠基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令人感叹
河流上游
作者:高作余  期号:第8期 来源:诗潮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客家的河流 @ 它不说“你好”,它说“叼那咩” @ 河面上,猛虎出没,旱烟消散 @ 不远处,我少话的九叔,锄禾归,挑着 @ 月光 @ 树影摇碎的月光呀,东山的野猪越过 @ 了界 @ 在河流两岸,凶猛不值一提 @ 多少性命和鲜血被水波抚平,水草强悍 @ 我只能选择做一只野兔,在岔路口 @ 与春天分道
论庐陵文化的交流融汇
作者:李梦星  期号:第3期 来源: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庐陵文化  赣江  传播  交流 
描述:中原主流文化的传播;开放繁荣的环境,吸引八方先进文化汇集。各方文化在庐陵交流融汇,经代代承继创造,焕发出了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