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启舫:晚会融入特色客家元素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央视秋晚总策划、总撰稿人杨启舫。
2013央视“秋晚”总策划、总撰稿人杨启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这台晚会最大的特点是以“梅州月”为起点,突出客家的特色,梅州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引发大家抒发全民族的情感。
“晚会在享誉‘世界客都’的梅州举办,当然要体现客家的文化符号,因为这些能够代表客家文化
-
《客家足迹行》:书写客家影像志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百集大型系列节目《客家足迹行》以记者行走体验的形式,采用“纪实+体验”的“快速纪录片”拍摄手法,探寻客家迁徙历史,发现客家文化传承,反映客家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独特民系的迁徙历程、文化传承以及当下的生活状态。
俗话说:“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先民历尽艰辛,以其独特的生
-
闵西洪坑村土楼的形成与发展初探
-
作者:刘慧莹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洪坑村 土楼 客家
-
描述:许多成果,集中从建筑学、人类学、民俗学的视角对永定客家土楼或是福建土楼进行宏观研究。针对一个土楼乡村聚落的微观研究很少。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有五章,讨论洪坑土楼的概况、发展的历史与原因、建筑技艺、功能与文化、土楼的现状与保护。第一章介绍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洪坑村的行政与地理分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洪坑土楼的概况与重要意义。第二章讨论了洪坑土楼的历史发展与形成原因,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洪坑土楼的初级阶段、成熟阶段、鼎盛阶段,讨论了三个阶段土楼的特点,并且总结了洪坑土楼形成的三个原因。第三章阐述了洪坑土楼的功能与文化内涵,展示了一个具有多种功能和深刻文化内涵的洪坑土楼。土楼有宜居、安全防卫、教化育人,节能环保等功能,土楼承载了客家人耕以致富、读以扬名的耕读精神,聚族向心的居住文化。第四章讨论了洪坑土楼的营造技艺,展现了洪坑客家人团结奋进、不畏艰难的宝贵品格。第五章讨论了洪坑土楼的现状,既谈到了洪坑土楼的发展契机,又谈到了洪坑土楼面临的压力,还谈到了对土楼实体与文化的保护。第三部分即第六章为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洪坑土楼群保存完整,土楼建造技艺成熟,还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江欢成:难忘客家精神的滋养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人物档案
江欢成:工程结构专家、勘察设计大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籍贯:梅江区城北镇古田乡福瑞岗
主要经历:1938年1月24日出生,1950年秋上乐育中学,半年后考取梅州中学,1957年高中毕业。1963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学制五年半),分配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1995年
-
客家崇文重教风气的形成及其在台湾的传承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谢重光
崇文重教是客家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人精神特质的突出之处。客家人为何会形成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究其原因,是与客家人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关,与客家人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经济结构相关。客家地区一般都处于大山区,自然条件艰苦,交通闭塞,商贾罕通,经济结构单一,要生存就得力耕,要发展全靠苦
-
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
-
作者:李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黄遵宪 文学地位 《人境庐诗草》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饮冰室诗话》
-
描述:主吾种,续吾教”。受梁启超的影响,黄遵宪在古典诗坛中备受关注,时人撰著诗话,争收人境庐诗。从政治文化的中心上海、北京,到政治文化的边角香港;从主流报刊到非主流报刊;从维新派到一般诗人、学者;都对黄遵宪的诗作和政治事功予以佳评,黄遵宪誉满天下。虽然各家诗话都没有象《饮冰室诗话》那样视黄遵宪为第一流的诗人,但都赞赏他的域外诗和抚时感事诗,公认人境庐诗的开新价值和黄遵宪“每饭不忘君国”的可贵精神。在文学革命之前,黄遵宪不是单一的“诗界革命”偶像符号,他文学上承载的形象和意义是多元复杂的。这是黄遵宪文学地位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他是在古典诗歌的谱系下被推崇的。 <br>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首开文学史著作论述黄遵宪诗歌的先河,围绕着“我手写我口”来表彰黄遵宪倡导白话文的贡献。胡适回溯诗界革命找寻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历史根源,而黄遵宪是诗界革命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个,又有白话诗作,于是被提拔为白话文的先行者。由此黄遵宪新旧两属,既是晚清诗歌改良运动的代表诗人,也是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开始了黄遵宪在新文学的视野下被推尊的过程。胡适的影响下,1920—1940 年北京上海广东争相梓印人境庐诗、笺注人境庐诗、刊布人境庐遗作,于是读者翘首以盼的黄遵宪诗集和遗稿近乎井喷出现。既有黄遵宪乡人为了建构客家中原根源认同而选笺人境庐诗,亦有胡适信徒青年大学生校点人境庐诗,亦有守护文言诗传统的青年诗评家全注诗集,也有黄氏后人争先恐后地重印诗集,密集刊布遗稿。 <br> 随着诗集出版热潮和遗稿的密集刊布而来的,是人境庐诗的研究热潮,时人的文学史著、诗话络绎缤纷叙论黄诗。1920—1949 年的断代文学史、文学通史和文学专题史(总共26种)纷纷叙及黄遵宪。除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等少数几种文学史著外,大多数文学史著(其中大多是师范、高中教材)叙论黄遵宪的角度比较单 一,内容大同小异,郑振铎、陈子展等人编撰文学史采用了梁胡二大师对黄遵宪的评述,而后的文学史著又取资郑振铎、陈子展等人撰著的文学史,如此陈陈相因,摭拾梁启超、胡适的观点而成定论。黄遵宪被众多文学史著纳入为重点作家,标志着黄遵宪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奠定了。这些文学史著经由教学,向一代学子提供了黄遵宪是一个伟大诗人、爱国诗人、白话文先驱的共同论述。这种共同论述,具有传承性,影响着一代学子的行为和思考模式,这代学子传灯接力,一脉相承,为黄遵宪持续稳定地在1949年之后保留文学史的一席地位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的文学史观、文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基本上奠基于20世纪之前的三、四十年,也即是皆奠基于“近代”以及“五四”学术群体。之后黄遵宪研究,不同程度不因袭、重复、引申胡适的观点,使黄遵宪坐稳了五四新文学先驱者的地位。 <br> 与文学史著叙论黄遵宪的内容单调而重复相比,文学革命之后的七家诗话选评黄诗,虽片段只言,但是内容丰富多面,既有沿袭前朝梁启超、狄葆贤、潘飞声、陈衍等各家诗话的观点而推崇其域外诗和感事爱国诗,也有针对黄诗研究的热点问题的争议,也有从中西文学比较的角度赞赏黄诗,还有结合时代的反帝爱国的主潮来品读黄诗的诗史特色,不乏精彩而有价值的见解,由此“可知公度诗近年来已被人们热烈地研究之一斑了。”与文学史撰著者大多为五四学术社群的成员不同,诗话的撰著者虽然不是旧朝遗老遗少,他们政治观念上大都趋新,但是他们酷爱传统文学,反对尽弃文言,爱惜旧体诗,有心赓续诗学传统,有意识地运用诗话这种古老的文体来包容时代思想。从他们的诗话论评黄诗来看,与文学史著叙论黄诗摭拾他人陈言为定论相比,他们独到的见解多,内容多面丰富,精彩纷呈,显见了黄诗在民国古典诗学中仍然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br> 这就是黄遵宪文学地位形成和奠定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由新文学导师胡适接力推崇黄遵宪,推助了黄诗热。1920、1930 年代黄诗研究热潮,固然是梁启超和胡适的影响汇集而导致的,反映出黄遵宪得到新派旧派两方的赞颂,但是政治情势,“国难日深,国亡有日”的关头,《人境庐诗草》中大量的感事诗作有救亡之助,也有力地推助了黄诗的刊布和研究热潮。
-
上杭二中志 1913-2013
-
作者:林家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上杭二中志 1913-2013
-
当代原住民艺术、工艺、文化创意志
-
作者:瓦历斯·拉拜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现代艺术 文化产业 台湾原住民 文集
-
描述:当代原住民艺术、工艺、文化创意志
-
客家阿婆成开幕式主角
-
作者:毕国学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阿婆在大芬油画村分会场进行表演。深圳商报记者 毕国学 摄
【深圳商报讯】(记者 毕国学 通讯员 朱晨然 冼余汉)昨日上午,文博会大芬油画村分会场隆重开幕,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现场的艺术氛围浓厚,活动项目丰富多彩,人物写生一改往届邀请洋模特、时尚女郎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8位来自本土的客家阿
-
诠释地名溯源客家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文瑞
我对地名的钟爱,最先缘于广泛流传于赣州老城区百姓中的一些地名民谣,如“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一(夜)光山、二码头、三潮井、四(慈)姑、五道庙、六合铺、七姑庙、八角井、九曲巷、十(世)臣坊”“大码头的水、二城门的风、营角上的嘴、大庙里的神、光孝寺的钟、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