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200)
期刊(1199)
学位论文(445)
图书(77)
会议论文(26)
视频(1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200)
期刊 (1199)
学位论文 (445)
图书 (77)
会议论文 (26)
视频 (14)
按年份分组
2014(1586)
2011(446)
2010(364)
2008(204)
2007(102)
2006(60)
2005(23)
2004(23)
2003(18)
2001(7)
按来源分组
客家文博(19)
学术研究(7)
图书馆论坛(6)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6)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图书馆学刊(3)
广东科技(2)
理论学习月刊(1)
贵图学刊(1)
文献(1)
地方文献的学术价值:以梅州客家文献为例
作者:唐爱莲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图书情报  地方文献  客家学  学术价值 
描述:梅州市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对于梅州客家地区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人物、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如将这些静态的文献变成动态的情报信息流,则可提高客家文献的利用,为公共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发展注入活力。
博物馆文献复制工作中的数字技术
作者:孟硕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献复制  数字技术  应用解读 
描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文献复制制作工艺逐渐被淘汰,数字技术在文献复制工作的运用应运而生。目前,博物馆文献复制工作应用的数字技术主要包括数字扫描、Photoshop、数码印刷等。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以解析复制实例的方式,对数字技术在文献复制工作中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试论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工作
作者:陈剑粦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基层文化站  建设  文化需求 
描述:基层文化站是与老百姓接触最紧密、传播先进文化与技术的最直接的窗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存在许多不足和弊端,不能满足基层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本文通过剖析造成基层文化站工作落后的原因,提出从五个方面加强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工作,以适应新时期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围龙屋:作为祖产的地方性表述
作者:肖海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围龙屋  祖产  空间  表述 
描述:围龙屋是一种典型的客家民居。本文通过对一个客家村落中围龙屋的个案考察,发现地方社会一方面将围龙屋表述为“祖产”,一方面在围龙屋的空间认知上体现出多元性,具体表现在围龙屋作为空间的物理性质、社会关系、象征意义和文化惯习上。“祖产”’的多元性表述是市场经济下复生的个体性和地方性社会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
梅州新增5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物保护单位  梅州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市级  合理利用  管理工作  市人民政府  明清时期 
描述: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
浅析中国古村落保护观念的发展
作者:孟凡辉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村落  传统村落  景观村落  村落文化景观 
描述: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前提。
浅谈博物馆志愿者及其对博物馆的作用
作者:王雪萍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志愿者  作用 
描述:当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中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博物馆人力、财力资源的不足,提升了博物馆的工作质量和业务水平,提高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文章介绍了博物馆志愿者的定义,在着重分析博物馆志愿者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笔者自身工作经验,详细论述了博物馆志愿者对博物馆的作用。
临时展览是激活博物馆的良方
作者:周欣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临  时展览  陈列 
描述:需求,临时展览的推出在当前博物馆工作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高质量的临时展览是激活博物馆的良方。
略谈广东田野考古调查和钻探的一些技术方法和经验
作者:徐安民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田野考古  调查  钻探  遗存  生土  夯土 
描述:的田野考古工作验证是行之有效的,对如何发现遗址,判断遗存现象的功能和性质有所帮助。
闽西汉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暂无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西  汉剧  国家级  地方戏曲剧种  东南亚地区  乾隆年间  民间音乐 
描述:闽西汉剧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西皮、二簧声腔体系,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闽南、台湾等地,影响遍及东南亚地区。清代乾隆年间,乱弹流人闽西后,不断吸收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嘉庆年间逐步衍化成闽西本地的地方戏曲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