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族群意识到文化资源:客家文化建构历程的社会学分析
-
作者:柴可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族群意识 文化形象 客家社会
-
描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宣传、商业投资、联谊交流、学术研究等社会行动,"客家"作为一个象征符号和一种文化资本,在大陆客家地区逐渐形成共识,成为一种"地方性知识"。这一过程与20世纪初期出现的客家研究热潮相比较,具有不同的建构背景和建构方式,但是二者所具有的建构逻辑却是一致的。
-
平话人与客家人比较研究:以广西为例
-
作者:徐杰舜 梁冬平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平话人 客家人 汉民族 族群
-
描述:广西的客家人与平话人是两个汉族的族群,尽管由于时空的差异造成了平话人与客家人在迁徙空间、生计方式、风俗习惯、信仰习俗、语言和族群特点等方面的差别,但是两者仍然是汉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继承和延续了汉民族文化的传统,是汉民族同源异流的分支。
-
赣南客家山歌歌词艺术手法与风格特征探微
-
作者:谢征 肖艳平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客家山歌 歌词 艺术手法 风格特征
-
描述:文章从赣南客家山歌歌词的韵辙、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客家山歌歌词的艺术手法特点及风格特征,旨在促进赣南客家山歌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进而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
论苏维埃政府在红色设计与客家民间艺术融合中的作用
-
作者:王东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维埃政府 中央苏区 红色设计 民间艺术
-
描述: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政府通过建立和健全文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大众化理论的指导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了红色设计与包括客家民间艺术等在内的多种文化艺术的融合。中央苏区红色设计借鉴吸收客家民间艺术元素的优良成分,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大众喜爱的设计风格,补充和提高了红色设计自身的表现力。
-
两岸客家民间文学比较研究
-
作者:夏敏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海峡两岸 客家文化 民间文学
-
描述:海峡两岸客家民间文学有异同之处。闽台客家民间文学与中原传统民间文学有关,同出于北方口头文字体系,台湾客家民歌是随客家人迁台带入的,腔调各有特点。台湾客家民间文学有别于闽南人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有共同共享的地方,讲述所操方言有差别。
-
从赣客方言的类似性看客家方言群的源流
-
作者:王东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方言群
-
描述:汉语方言学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今天的汉语各南方方言分支中 ,赣方言与客家方言的关系最为接近。这一事实表明 :客家方言群与赣方言群在历史上曾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区域开发史和移民史的角度 ,分析客家方言群的起源 ,认为客家方言群的直接源头应该是来自唐宋时期的江西境内移民。
-
赣南客家文化审美论
-
作者:钟俊昆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客家文化 审美
-
描述:出赣南客家文化雍容大度的品格
-
历史、现实与审美
-
作者:钟俊昆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情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 客家文化 民间文化 审美风格 山歌 江西
-
描述:审美情感的表达,更是客家文化的象征,这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骄傲,——尽管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她的辉煌历史、发展现状与审美风格还是很值得人们去关注。对客家山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卓尔大家诸如屈大均、黄遵宪、丘逢甲、朱希祖、罗香林、朱自清、李金发、林凤眠、钟敬文等一长串英名,人们是不会忘怀的。
-
节庆活动组织创意与创新之研究:以客家桐花祭为例
-
作者:俞龙通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节庆活动 创意与管理 组织创意与创新 客家桐花祭 客家社团
-
描述:的思考。如此,客家桐花祭"整体统筹、企业加盟、县市执行、小区发展"的经营模式,才能更加顺畅运作,客家桐花祭的"文化扎根、振兴产业、带动观光、活化客庄"的愿景与目标才能更加深化。
-
客家研究:非物质文化视野
-
作者:魏志龙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地区 文化视野 国家级 国务院 采茶 山歌
-
描述:客家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十分丰富,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有兴国山歌、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闽西汉剧与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等5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
上页
1
2
3
...
8
9
10
...
27
28
29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