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客家山歌与客家女性婚恋文化
作者:周晓平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  哭嫁歌  宗法意识 
描述:客家民俗作为一种特色资源的民间文化,它承载了厚重的客家历史。民俗文化是乡间社会环境影响下的社会个体和群体创造的,它深刻地反映了客家女性婚姻思想的内在实质。客家山歌、哭嫁歌、宗法意识等民俗视阈反映了客家女性婚姻思想,客家民俗与客家女性生存地位有着重要的深层影响关系。
作为田野之学的客家研究
作者:万建中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真正的研究对象是客家现实生活,只有在现实的客家生活中才能滋生出研究的兴奋点。客家学的主要问题不是理论方法问题,而是努力深入田野的问题,是客家生活本身的问题。客家人独特的生活形态、生活观念
加强客家民间文学研究
作者:钟俊昆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文学研究  客家文学  客家文化  客家人  民间故事  民俗学  田野调查  民间文化  文学创作  研究者 
描述:百花园中占的地位并不显赫,少有人去关注。二是客家民间文学的基础薄弱。一方面是客家民间文学“创作”(或兴起)方式有限,口头传播并不活跃,流布面窄;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客家民间文学收集整理过的资料并不多;再一方面就是受经费等多方面的制约使田野调查显得很艰难。客家民间文学长期以来所积累下来的基础并不扎实。
老族群,新感动:台湾客家文化产业研究
作者:吴良生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文化产业  客家研究  产业研究  文化创意  台湾经验  客家人  产业化  族群意识  客家族群 
描述:的中国,也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样一个文化多样的国度,地域文化的产业化理应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客家文化自上世纪30年代客家学开始创立以来,伴随着学术、政府和社团的推动,在海内外客家族群中逐渐得到推展和认同。出于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客家地区的政府和团体也越来越注意
从客家女红艺术看客家女性品格
作者:钟福民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女红  女性  民间艺术 
描述:作为客家女性诗意创造的女红艺术,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人文意蕴。从客家女红艺术这一微观视角,能察觉出客家女性节俭、爱美、多情、勤劳等多种品格。因为这种手工艺术品,既是创作主体知、情、意的表征,也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庠序的桃花源:香港一所客家村校的办学历程
作者:关之英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香港  客家人  村校 
描述:00名学生。到90年代末,香港由于出生率下降,适龄学童大减,"从谦学校"在2004年接到香港教统局的"杀校令",在2007年8月底停办。通过对"从谦学校"的办学历史的叙述,可清晰地了解客家人办学的观念,以及香港社会发展的转变历程。
刍议旧志《列女传》中的客家妇女形象:以乾隆《汀州府志》为研
作者:许莹莹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列女传》  客家妇女  形象  乾隆《汀州府志》 
描述:客家妇女的形象历来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赏。列女,作为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楷模,则集中、典型地体现了客家妇女的传统美德。本文着重考察乾隆《汀州府志》中的《列女传》,试图从列女这一特殊女性群体视角来加深对客家妇女形象的认识。
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伸―以粤东蓝屋畲族村为例
作者:谌华玉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群  族群认同  族籍  畲族 
描述:通过田野访谈资料再现粤东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在1980年代申报民族成份变更的具体过程,展现蓝屋畲族村原有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族籍变更后畲族文化与认同的建构过程,说明了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中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展特点。
杨村龙舟赛的展演、价值与特征
作者:赖观扬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端午节  太平堡  龙舟赛 
描述:杨村龙舟赛历史悠久,是民间有组织、有设备、有规则、有根源、有效益的大型社会文化活动,将敬仰龙神活动与龙舟竞赛紧密结合、传统文化与体育竞赛相结合、节日娱乐与客家民俗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经济、娱乐与文化价值.
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伸:以粤东蓝屋畲族村为例
作者:谌华玉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通过田野访谈资料再现粤东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在1980年代申报民族成份变更的具体过程,展现蓝屋畲族村原有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族籍变更后畲族文化与认同的建构过程,说明了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中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