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
(549)
报纸
(418)
学位论文
(241)
会议论文
(25)
图书
(16)
按栏目分组
期刊
(549)
报纸
(418)
学位论文
(241)
会议论文
(25)
图书
(16)
按年份分组
2014
(607)
2013
(110)
2012
(111)
2011
(115)
2010
(83)
2008
(56)
2007
(34)
2006
(35)
2005
(9)
2000
(1)
按来源分组
其它
(243)
嘉应学院学报
(21)
农业考古
(6)
中国音乐
(6)
牡丹江大学学报
(3)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
客家
(2)
艺术研究
(1)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1)
人文研究期刊
(1)
相关搜索词
廊间
差异
筝乐流派
客家方言
民俗学
客家话
客家情歌
客家山歌
客家筝派
广东
比较
类型学
食物
始兴县客家方言
惠州方言
客家
客家文化
关系
小江
声母
古村落
安贞堡
客家音乐
文化研究
母女关系
土著化
客家论述
客方言
概说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论述比较】搜索到相关结果
607
条
客家山歌和畲族民歌的
比较
研究
作者:
边秀梅
姜苏卉
期号:
第5期
来源: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畲族
音乐文化
描述:
客家先民和畲族先民都生活在赣闽粤交界的山区,唱山歌是客家和畲族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客家山歌和畲族民歌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行其
比较
研究对促进客畲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客家山歌与西北“花儿”的
比较
研究
作者:
赵亮
期号:
第9期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歌
音乐形态
文化变迁
描述:
本文对客家山歌与西北“花儿”从音乐形态和风格特征上进行
比较
,得出两者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并追根溯源,从两者的历史源流中找到理论依据,得出传统音乐跨地区远距离传播的可能性,对我们今天研究山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半山客的收养:一项跨文化的
比较
研究
作者:
赵琬
期号:
第2期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跨文化比较
收养
社会制度
人类社会
社会功能
大洋洲
普遍
描述:
收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重要的社会制度,这篇文章以粤东凤凰山区的收养为例,先介绍当地半山客收养的对象、方式、动机以及社会功能,继而将它们与东大洋洲的岛屿国家的收养作跨文化
比较
,以便更加全面深入地解读收养。本文有两个关注点,首先是收养分别在这两个不同的社会中是如何表现的,其次是如何解释这些表现。
电影【一八九五】与原着《情归大地》
比较
作者:
刘玉娇
期号:
第22期
来源:
育达科大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一八九五】
《情归大地》
乙未抗日
描述:
用最原始的刀、枪、棍、棒为武器,加上粮草不足、後继无援及 悬殊的人数比例下,仍义无反顾毫不退缩地浴血抗战,直到最後的一兵一卒,英 勇的事蹟惊天地泣鬼神。电影和小说在呈现此段历史故事的方式是很不一样的, 不管是在故事的铺陈、情节、主题乃至人物刻画等均存在蛮多的差异,这也是本 文尝试金作
比较
分析之处。
汉语方言疑问范畴
比较
研究
作者:
黎运汉
来源: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汉语方言疑问范畴
比较
研究
内地-香港
比较
文化的视野
作者:
苏伟光
杨宏海
来源:
北京: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内地-香港
比较
文化的视野
汉语方言的
比较
研究
作者:
李如龙
来源:
北京:商务印书馆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汉语方言的
比较
研究
语言接触与语言
比较
作者:
薛才德
来源:
上海:学林出版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语言接触与语言
比较
中韩祭祖礼仪
比较
研究
作者:
文智成
期号:
第2期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祭祖活动
祭祀礼仪
文化比较研究
中韩
韩国人
中国人
比较视野
文化现象
描述:
庙祭颇为普遍,个别家庭的祭祖活动(忌日祭)也能考察到,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比较
文学与台湾文学
作者:
叶维廉
期号:
第1期
来源:
台湾文学研究雧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不同反思的交相互照互识
根本歧异的并存
原住民文化
文学的原始风貌在汉人
日本人殖民下的亏损与重建
在地化的汉诗
复杂的情结
身心错折
纠缠记忆
理想原乡的寻索
冷战时期的镇压
文字检查的内在化
创造性的晦涩
多义性的象徵与借语
借声
描述:
裂,開出交相感知的可能,讓我們有機會用一種文化系統的符碼法規的活動標出(而不是改變或隱蔽)另一個文化系統不同的符碼法規,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充分地瞭解美學與權力論述以及層級的構成與拆解。在這個空隙里,不同的批評與美學的立場就可以坦誠相見,互相認識到可能的匯通與分歧的潛在領域,同時瞭解到各自作為孤立系統的理論潛能及限制,以及作為文化系統合作後互相擴展的潛能與限制。要創立一個真的開放的對話,我們必須保存文化差異間的張力。文化互流的真義是,必須是,互相擴展,互相調整,互相容納的一種活動,而這活動是在高度張力與對峙中進行推向更大圓周的瞭解。是這種文化與文化之間交相互照互識互認的開放的對話才能幫我們更完全地揭露文化與文化間爭戰共生的跡線。臺灣文學的研究也不例外。 乙篇:臺灣作為東亞的一員,作為以中文為主要表達的文學,以上揭櫫的問題自然都要考慮。但臺灣文學有其構成的獨特的歷史的線索和與中國不同的問題。首先,臺灣文化是一個多傳統的文化:原住民文化/文學,福佬文化/文學和客家文化/文學(發展了與中國文言詩既同且異的漢詩傳統),皇民化時期的文化/文學,光復後到蔣政權冷戰時期文化/文學,解嚴後文化/文學(臺灣主體意識文學)等等。每一種都經過異質爭戰的對話,在臺灣獨特的歷史下,也就是長期在殖民的情況下受到權力宰制牽制的辯證,有些音啞影滅,有些另闢途徑,其表現策略和發音方式的蛻變糾纏複雜,每每要重建當時特有的變動中而非靜態中的政治/社會心理歷史始可以透視其間爭戰共生的跡線。正因為臺灣文化/文學是多重傳統的爭戰主動對話,往往不斷受制於得勢話語的議程所左右,我們以為上面展出的種種問題裏,最重要的是保持甲篇提出的,從「空隙或斷裂」透視「眾異」交相互照互識開出來空而滿、兼收並蓄的超視覺。
上页
1
2
3
...
5
6
7
...
59
60
61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