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926)
报纸(4570)
学位论文(898)
图书(777)
视频(209)
会议论文(201)
图片(6)
按栏目分组
期刊 (4926)
报纸 (4570)
学位论文 (898)
图书 (777)
视频 (209)
会议论文 (201)
图片 (6)
按年份分组
2015(212)
2014(6190)
2013(951)
2012(1028)
2011(954)
2009(427)
2006(118)
2005(50)
2003(46)
2002(24)
按来源分组
其它(1356)
梅州日报(1293)
嘉应学院学报(150)
寻根(19)
客家与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8)
学术研究(17)
广东史志(12)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福建理论学习(4)
社会与公益(2)
岭南地名文化区域特色
作者:司徒尚纪  期号:第3期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名文化  客家文化  壮语地名  珠江三角  西江地区  广府文化  海洋文化  稻作文化  客家地区  中原文化 
描述:暂无
粤闽赣客家文化生态效应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作者:钟声宏 黄德权  期号:第2期 来源:人文地理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生态位  生态效应  区域可持续发展 
描述:的,且客家地区处于广府文化、潮汕文化、湘楚文化、赣文化、江浙文化等各种文化的包围和竞争之中,处在各种文化的生态界面上,是山区各种文化生态因素综合形式的多维相空间组合,最后,提出了保护客家文化生态环境与弘扬客家优秀文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中央苏区时期设计艺术的革命叙事
作者:钟福民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央苏区  设计艺术  革命叙事  传统 
描述:因素,从而并未彻底与传统决裂。
重视闽台区域文化在海西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骆沙鸣  期号:第Z1期 来源:政协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台区域文化  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  台湾当局  闽南文化  努力方向  客家文化  福建省  民间艺术  海峡西岸经济区 
描述:进闽台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广东饮食文化景观及其区域分异研究
作者:蔡晓梅 朱竑 司徒尚纪  期号:第3期 来源:热带地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食文化景观  区域分异  广东 
描述:,水产品中的水神信仰。广东饮食文化景观的区域特色在全国饮食文化地理上占有独特地位,具有典型的区域特质,但其内部仍有文化分异性。根据相关原则,首次划分广府饮食文化区、福佬饮食文化区、客家饮食文化区,并指出他们各自的空间分布与文化特质。
文学史的传统与新质——兼论《客家文学史纲》
作者:唐金海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学史  传统  新质  《客家文学史纲》 
描述:识及对历代客家作家作品的评述与考辨、闽粤赣台客家文学的比较研究等,又是有"新质"的,为中国文学史撰著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畲、客“郎名”探源―兼与李默先生商榷
作者:董建辉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郎名  畲族  客家 
描述:畲族地区。畲民在接受郎名之后,又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了部分改造,使郎名的使用更加规范,从而形成了畲族的郎名文化
畲、客“郎名”探源:兼与李默先生商榷
作者:董建辉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畲族地区。畲民在接受郎名之后,又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了部分改造,使郎名的使用更加规范,从而形成了畲族的郎名文化
客家传统的移植与嫁接——浙江松阳石仓村客家移民老宅考察与研究
作者:王媛  期号:第11期 来源:华中建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移民  传统  移植  嫁接 
描述:该文通过对浙江松阳石仓村客家移民老宅的考察,在平面、立面、构架、装饰及空间等方面对住宅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对石仓老宅与附近本地民居以及与福建汀州老家民居的对比,从而得出石仓移民在移居地建造的住宅中移植了客家住宅的特点并与当地型制进行了嫁接的结论。
传统市镇的早期现代化及其困境:以赣南筠门岭镇为例
作者:肖国祥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早期现代化  市镇  传统  现代化转型  赣南  西方资本主义  区域经济环境  近代中国 
描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下,开始步入了艰难的社会转型期。作为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传统市镇也开始了其早期现代化转型的历程。但由于地理区位、区域经济环境、交通运输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市镇的现代化转型并不是同步的,而且在不同的区域也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就研究现状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