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66)
期刊(211)
学位论文(58)
图书(12)
会议论文(5)
视频(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666)
期刊 (211)
学位论文 (58)
图书 (12)
会议论文 (5)
视频 (4)
按年份分组
2015(5)
2014(277)
2013(119)
2012(134)
2011(161)
2009(48)
2008(52)
2006(13)
1999(1)
按来源分组
其它(70)
惠州日报(46)
侨报(16)
招商周刊(2)
统计与预测(1)
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1)
蚕业科学(1)
酒世界(1)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特区与港澳经济(1)
“客家第一福”,世博会的“宠儿”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特派记者任继众 “精巧”“有赣州客家特色”“这份‘客家第一福’精致纪念品,寓意深远,值得珍藏”……8月9日,上海世博会江西馆赣州活动日进入第二天,再次在世博舞台掀起赣州热潮,了解和关心赣州的游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我市专为本次世博会精心准备“客家第一福”纪念品深受游客喜爱。 “我虽然没去过赣州,但
利用传统资源培育客家文化产业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宋德剑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宋德剑 目前梅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存在观念误区和思想障碍;文化经费紧缺,文化优惠政策不到位,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文化体制改革和政策法规建设滞后;演出市场疲软;文化设施相对落后,特别是活动场地设施差,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文化市场发
上杭拟建 “中国客家族谱博物馆”
作者:张强福 罗晓华 李小芳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通讯员 张强福 罗晓华 李小芳) 连日来,上杭县正积极整合县客家族谱馆和县博物馆馆藏资源,依托上杭客家族谱馆收录的129个姓氏,1800多部、2万余册的文献资料和全国馆藏客家族谱种类、数量最多的优势,拟投资1.2亿元建“中国客家族谱博物馆”。  & nbsp;上杭县是闻名海内外的客家祖地
清流加紧建设灵台山客家民俗文化城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10月11日,位于清流县长校镇的灵台山客家民俗文化城内,工人正对大佛膝盖部位进行铜塑拼装。大佛铜塑拼装从上月底开始,目前已完成工程的三分之一,预计到11月底,整座大佛工程即可完工。 灵台山位于清流县长校镇东北部,以其客家圣山、佛教圣地而闻名,山中有闽西北最大的寺庙群,每年吸引10余万善男信
密切往来共推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台湾客家乡亲广东原乡访问团抵惠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记者杨剑辉 通讯员张 健)昨日,以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副主席、作家蓝博洲为团长,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常务理事萧开平为领队的台湾客家乡亲广东原乡访问团一行27人来我市参观访问,受到市委副书记陈仕其,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林惠纯等的热情欢迎。 陈仕其、林惠纯在座谈中指出,两岸人民
省政府新闻办在穗举行亚运会新闻发布会 我市专场介绍客家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日前,省政府新闻办在广州举行亚运会、亚残运会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梅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远方专题介绍了梅州客家文化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据了解,为充分利用广州举办第16届亚运会和第10届亚残运会这一契机,省政府在亚运期间将轮流举办多场地方专场发布会,以扩大各地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和
梅州客家美食文化节圆满落幕喜获佳绩 客家美食“秀”出特色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为期5天的梅州客家美食文化节日前落下帷幕,美食节期间参加总人数超过10万人次,总交易金额上百万元,展位共42个,有全市各星级旅游饭店、国家A级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和各特色餐饮名店共30多家企业参加,包括客家美食菜肴、客家风味特色小吃200多种。中国烹饪大师陈钢文表示:“此次美食节展示了企业的风
从客家先民的背影中寻找生命和精神的价值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记者:你这次是“跨界”执导舞台精品,是什么契机促成了这次的合作呢? 陈小奇: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果。这台节目的打造,体现了梅州市委、市政府在“文化梅州”战略构想上高度的文化视野与文化自觉。最终选定我们这个主创团队,我想无非是几点原因:一是当地政府对我们比较了解,知道我们的能力、影响力及对艺术的
新客家订两报希望了解惠州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发行员上街宣传《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的征订宣传活动受到众多市民关注。 本报记者方炳徐 摄 本报讯 (记者邱慧乐)“您好,我是《惠州日报》、《东江时报》的征订员,请问您看过这两份报纸吗?”“这两份报纸先不收钱,好不好看您先看了再说,觉得好看再订阅。”昨日上午,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下辖的《惠州日报》、《东江时报》同时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