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鼓文
-
作者:赖广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鼓文表演
在家乡,每当农闲时节,在晚饭后,一盏温馨的马灯亮起,把个晒谷场照得雪白,一位盲人正襟危坐于中央,四周围着黑压压的人群,一双双眼睛紧盯着盲人手中的渔鼓,企盼着早点开唱。等差不多时间,盲人“咳咳”地清清嗓子,人群中立即出现一阵兴奋的躁动,随即全场寂静下来。只听得“砰扎扎,砰扎砰扎砰”
-
埔梓围:没大门的客家围屋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老屋虽颓败,但空间架构仍清晰可见。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方炳徐 摄
刻有“为王者后,作圣人师”对联的斗坊门是围屋的惟一通道。
■《东江时报》记者严艺超侯县军 龙生财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秋长有着200多座历史悠久的客家围屋,其中会龙楼、会水楼、碧滟楼等
-
我市动漫产业无论在资金投入,创意、人才、内容、技术还是衍生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汉唐动漫”的工作人员在商量动画制作。
【社会调查】
●本报记者何碧帆
实习生黄玲敏
2006年,我市第一家动漫公司“汉唐动漫”成立,创造出“细哥细妹”的动漫形象,随即在客家地区和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细哥细妹”热;2010年,我市第二家动漫公司“盛唐动漫”成立,创造出以“客客龙”为
-
大万世居:深圳人文的历史诗篇 第七届文博会重点活动场所亮相
-
作者:刘婷婷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大万世居为曾氏家族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所建,至今已有220年历史。
大万世居厚重的历史感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前来。
《客行天下》文艺演出在大万世居举行,拉开了第七届文博会重点活动场所的帷幕。
第七届文博会重点活动场所亮相
花海锦簇,有着200年历史的大万世居重放光彩。
-
广东省客家商会在深圳成立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选举领导机构,温纯青当选会长
●计划组建中国客商汇投资集团公司
●梅州市委、市政府致函祝贺
本报讯(记者刘奕宏)19日下午,广东省客家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来自广州、深圳、韶关、河源、梅州、惠州、东莞、清远等南粤8市和福建、台湾等地客属企业家及嘉宾298人汇聚鹏城梧桐山
-
传承“客家三宝” 清溪镇大力保护三大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深圳商报东莞讯】(驻东莞记者 王海荣 通讯员 柯 坚)随着清溪麒麟的舞步越走越远,客家山歌和客家酿酒这两样清溪镇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艺术也逐渐为外界熟悉,三者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客家三宝”。长期以来,清溪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这些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
-
因感恩而快乐 ——记客家流民拳传承人李光铭
-
作者:唐宝洪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近日,海峡卫视《客家人》栏目播出人物专访《客家流民拳传承人李光铭》,人们深深被他治病救人的善举所打动,有些观众还慕名来到流民拳养生馆,或问诊,或请教养生之道。
李光铭是台湾桃园县客家人,祖籍上杭,先祖在200多年前从潮州迁居台湾。历史上,客家先民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迁徙之旅,异常悲壮艰辛。为了抵
-
青春接力,力撑大运
-
作者:伍世然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南都讯 4月29日,由南方都市报主办、M T C东莞汽车旅游中心承办的“千车万人传大运”活动将正式启动,参与者有机会成为大运信使。此次的行程为“千年客家文化3天自驾之旅”,我们将前往梅州、福建永定土楼体验客家文化。南都邀你和我们一起接力青春,传递大运激情。
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隶属中国广东省
-
有趣的客家民间谜语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客家民间谜语,客家方言称“团靓”或“打典”。客家民间谜语的最大特点,一是谜语制作者大多是客家劳动人民或身居基层的一些小知识分子;二是所有谜语均紧贴日常生产、生活、不论谜面谜底,均是常见常接触的事和物;三是分类只有物象谜和字谜,没有知识分子所作“灯谜”的那些各种谜格;四是谜面押韵、朗朗上口,用客家方言
-
晚清民国潮汕地区基督宗教女性研究
-
作者:蔡香玉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民国 潮汕地区 新教 天主教 女性
-
描述:的角度出发研究晚清民国外来的基督宗教如何改变潮汕地区信教妇女的日常生活(婚姻与职业),引起当地性别模式的变化。论文各章节以主题为纲,但时间一维作为隐线也充分兼顾到。各章安排如下: 第一章先介绍潮州府的地理环境、移民传统和性别模式;接着对十九至二十世纪基督宗教传教会史中的性别论题和前辈学人采用的分析框架进行回顾和反思,由此引出本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和所依据的参考文献。 第二章首先探讨1860年以前,天主教和新教传教会在东南亚的潮州人中间的传教活动,并通过返乡侨民将这两种宗教传入潮汕本土。接着初步探讨在1860年进入潮汕地区后,这四个外国传教会之间的关系,涉及它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各传教会在潮汕地区的地域分布。 第三章探讨1860-1949年这几个新教和天主教传教会在当地开办的妇女事业,主要选取了“小女学”、“老妇学”和孤儿院这三种教育事业。教育的开展都离不开教会书籍的出版,例如潮州方言的圣经的翻译、神诗和传道小册子的编撰和出版等。尽管只有很小一部分书籍专以妇女为阅读对象,妇女教育无疑从整个教会出版事业中获益。 第四章聚焦于信教妇女可能从事的第一种职业,即在1870年代便已出现的女传道工作。重点放在斐姑娘在1873-1882年间培养的第一代女传道身上,并以英国长老会李洁姑娘于1881-1907年间训练的女传道为补充。通过对这十六位女传道的自述进行文本分析,本章廓清了女传道产生的社会背景、潮汕妇女入教的原因、女传道(包括普通信众)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最后探讨女传道对基督教在潮汕地区传播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主要讨论晚清时期潮汕地区的新教和天主教传教会在信众中宣扬的基督宗教婚姻的内涵,主要从婚姻不可分离、单偶制、夫妻应相互敬爱和家庭妇女的美德这四个主题入手进行考察。比较这四个传教会具体婚姻规条的差异,如离婚和纳妾的规定,也是本章另一主题。 在探讨了基督宗教婚姻的内涵后,第六章试图梳理1880至1948年,英国长老会教团内部不符合规定的婚姻案例,如重婚、离婚、娶妾(买卖女婢)和买卖小媳(即童养媳)。探讨该会如何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践新的婚姻条规,而信众的实际接受程度又如何。本研究将揭示,面对着当地长老会信徒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上遇到的种种问题,英国长老会在处理时采取了灵活的手腕。 第七章讨论信教妇女的第二种职业——以抽纱为生。抽纱工艺于1880年代由西方女传教士传入潮汕地区,后来在当地信教及教外妇女中间广为流传。1930年代,抽纱手帕和台布是汕头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本章探讨以美国浸信会和巴黎外方传道会为一方,以英国长老会为另一方的两派各自的抽纱经营策略,研究抽纱业对潮汕地区基督教徒和教外人士(包括男女在内)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通过细致描绘潮汕地区新教与天主教妇女的生活经历,本论文将这群身份卑微的妇女置身于当时当地的社会情境中,展示了丈夫不在身边,或在取得丈夫许可的情况下,她们为自己创造经济、社会和宗教空间的自主能力。这便摆脱了妇女史研究中的现代化和女权主义的话语模式。在理论上突破了西方传教会赋予当地妇女权能(empowerment)和当地传统社会的反抗(resistance)这一常用的二元对立的女权主义分析模式。
上页
1
2
3
4
5
6
...
8
9
10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