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南客家灯彩歌舞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
作者:傅丽
期号:第2期
来源:新闻爱好者: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灯彩歌舞 文化传承 保护
-
描述:赣南客家灯彩歌舞不仅蕴涵了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特性,还充分体现了农耕文化的艺术特征。它传承了丰厚的客家民俗与文化特性,故而应该对其实行切实有效的动态保护措施。
-
赣南客冢灯彩歌舞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
作者:傅丽
期号:第2期
来源: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灯彩歌舞 文化传承 保护
-
描述:赣南客家灯彩歌舞不仅蕴涵了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特性,还充分体现了农耕文化的艺术特征。它传承了丰厚的客家民俗与文化特性,故而应该对其实行切实有效的动态保护措施。
-
“神圣的歌唱”:赣南兴国跳觋仪式之“觋歌”研究
-
作者:黄苗 邓伟民
期号:第16期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兴国跳觋 觋歌 音乐形态
-
描述:赣南“兴国跳觋”仪式为一种祈福避灾、降妖驱鬼、保家护宅的客家传统习俗。在“兴国跳觋”仪式中起着核心作用的“觋歌”体现出的声调化的音乐旋法、古朴化的调式调性以及口语化的节奏节拍风格,表达出原生态音乐的质朴与原始。
-
赣南客家民间工艺品赏析
-
作者:李艳
期号:第7期
来源:美术大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民间工艺品 客家人 审美需要 劳动人民 传统手工艺 农耕文明 民间传统工艺 客家传统 乡土气息
-
描述:古往今来劳动人民为适应并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并以手工方式为主制作工艺产品,称之为"民间工艺"。江西赣南客家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就是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创造的。这些民间手艺,伴随着农耕文明、自然经济延存数千年之久,是民族文明史的一部分,更是客家先辈们勤劳智慧的体现。
-
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学特征解析
-
作者:温习 朱旋
期号:第23期
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采茶舞蹈 文学特征 丑角 诙谐幽默 日常生活
-
描述:赣南客家人在漫长的茶事劳动基础上,创造出了特色鲜明的采茶舞蹈,其以鲜明的人物形象、诙谐的语言和朴实的生活内容为基础,通过形式多样、形象鲜明、诙谐幽默的歌舞为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揭示客家人民最为真实而朴实的情感。赋予采茶舞蹈鲜明的文学特征的同时,也强化了采茶舞蹈特有的艺术特色。
-
62江西赣南中华客家博物馆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中文信息(行游数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客家 中华 赣南 江西 建筑艺术 展览馆 文物
-
描述:客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内第一座仿造围屋外型和结构的客家博物馆,其外观采用客家建筑艺术中的圆围形式,分上下两层,一层为客家文物展览区,内有仿古戏台和展览馆,二层为客家名人馆。馆内的“客家民俗文物展”分为“客家建筑艺术木雕”、“客爱赣州窑及陶瓷”、“客家铜镜和生活器皿”三大部分,[第一段]
-
江西全国高校民俗学教师在赣研修客家文化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近日,由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培训中心、江西省教育厅和赣南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2014年名师引领民俗学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赣州开班,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民俗学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了学习。据悉,本次研修班
-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赣南客家古村落保护研究
-
作者:钟舟海
期号:第16期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赣南客家 古村落 保护
-
描述:基于"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所展开的文化保护措施,应当成为当前赣南客家古村落保护的首选之策。介绍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当前赣南客家古村落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与方法对赣南客家古村落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
自然环境与客家人文特质的形成——以赣南自然灾害研究为中心
-
作者:邹春生 朱钦胜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灾害 人文特质 客家 赣南
-
描述:关于客家人文特质的形成,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书,考察了赣南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并且认为,客家人所具有的诸如显著的流移性、强烈的宗族观念、浓厚的迷信习俗等人文特质的形成,与赣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
赣南地区农村学校开展客家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
作者:张允蚌 贡霞
期号:第23期
来源:科技信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体育 赣南 农村学校 可行性
-
描述:赣南地区客家体育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于赣南地区农村学校中推广客家体育教育,不仅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且利于传播和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对加快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也有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