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097)
期刊(869)
学位论文(620)
图书(178)
视频(81)
会议论文(18)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097)
期刊 (869)
学位论文 (620)
图书 (178)
视频 (81)
会议论文 (18)
按年份分组
2015(84)
2014(1366)
2013(440)
2012(446)
2011(434)
2010(384)
2003(15)
2000(5)
1999(4)
1992(2)
按来源分组
其它(825)
梅州日报(589)
三明日报(110)
东江时报(67)
赣州晚报(48)
客家文博(21)
嘉应学院学报(8)
江西农业(1)
建材与装饰(中旬)(1)
规划师(1)
客家婚嫁“四部曲”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家族祖祠婚礼喜宴 哭嫁 客家花轿 ○阳春 尚守庆 赣南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有保留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演变的一面。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客家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其婚礼虽然繁简不尽相同,但一般都要经过四个郑重的仪式。 传庚——相亲 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
赣州列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郭志勇 记者张惠婷)1月9日,记者从市文广局获悉,文化部日前正式发文,同意在赣州市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赣州由此成为江西省第个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城市。 据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
大克鼎与客家先民南迁纪念鼎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大克鼎为周孝王时铸造,距今2800余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扶风县法门寺乡任村。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径75.6厘米,是西周青铜器中第大器,仅次于大盂鼎。大克鼎口部微收
客家年俗,在传承中绽放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瑞金市叶坪乡,在祖祠堂里,谢家宗亲按传统礼仪割鸡礼迎祖祭。 宁都县黄石镇,在祖祠堂前,身前摆满祭品的客家农村妇女在虔诚地等候祭祖仪式。 宁都县黄石镇,人们燃放鞭炮迎接前来祭祀的祭师们。 ○记者刘念海 廖祥云 文/图 今年春节,央视“新春走基层”以“家风是什么”为主题进行了采访活动,在全国范围内
客家的春节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信丰县第三小学六(2)班廖娟玉 隆冬不期而至,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客家人的春节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立冬了,大人们忙着蒸酒过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蒸,整个村子沉浸在糯米的香气里。小孩最喜欢抓糯米团蘸糖吃,吃在嘴里,越嚼越香,越嚼越甜。听大人说立了冬蒸的酒,可以保
80名海外客家后裔会聚赣州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王锋 见习记者谢星星 实习生谢春梅) “客家采茶戏发源于赣南安远、信丰一带,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集赣南其他民间艺术于一体的民俗文化……”7月27日至8月7日,由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主办、江西理工大学承办的“2013年中国文化行——完美江西客家营”在赣州举行,来自荷兰、西班牙、加拿大等地的80
客家瓷画像:赣南民间艺术之花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我市获得省级奖的客家瓷画像作品之一。  绘制好的成品瓷画像放入高温箱炉中烧制。  用九宫格方法进行艺术创作。  客家瓷画像系列作品。  在茶壶上烧制客家瓷画像。  ○记者刘念海 刘航  赣州,千年宋城,客家摇篮,千百年来孕育
樱花为媒 好戏连年 ’2011中国(赣州)客家生态文化旅游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开幕。这是赣县连续第年举办该项活动。除了开幕式外,各项节庆性、季节性、系列展示性的活动将贯穿全年。
用镜头和图片记录宣传赣南苏区中国·赣州“客家摇篮”国际摄影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5月5日,瑞金沙洲坝革命旧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在采风创作。 5月5日,瑞金沙洲坝革命旧址群,苏区群众送红军情景再现。 ○曾美昌 记者钟瑜 刘念海 喻晓佩 刘航 文/图 5月5日,中国·赣州“客家摇篮”国际摄影大展“苏区印象”采风创作活动启动仪式在瑞金沙洲坝革
《八子参军》:客家风情的艺术集成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记者刘青 特约记者欧艳芬 激越的唢呐声破空而来,大幕在《十月怀胎歌》的“孕”舞中轻轻拉开。“公婆吹”、做肚兜、纳鞋底、送郎调,矮子步……在《八子参军》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曲调都是那样熟悉和亲切,《八子参军》可谓客家风情在舞台上的艺术集成。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评价道:“《八子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