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335)
报纸(4265)
学位论文(900)
图书(720)
视频(211)
会议论文(185)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期刊 (4335)
报纸 (4265)
学位论文 (900)
图书 (720)
视频 (211)
会议论文 (185)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5(214)
2014(5514)
2012(961)
2011(912)
2010(741)
2008(405)
2002(30)
2001(17)
2000(23)
1999(1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344)
客家研究辑刊(240)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57)
广西民族研究(22)
热带地理(1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6)
文化遗产(4)
台湾师大历史学报(1)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1)
"女"旁字的文化阐释
作者:李小燕 李晓静  期号:第11期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字  中国传统文化  性别歧视 
描述: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汉字的构形理据。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女"旁字的结构进行剖析,可以看出中国妇女在历史上地位的尊卑嬗变。
汕尾文化惠民巡礼
作者:李志光 谢锡城  期号:第19期 来源:源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汕尾市  文化强市  文化活动  内容丰富  马思聪  文化底蕴  文化发展  文化特色  文化建设  市图书馆 
描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文化惠民工程,正逐步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汕尾市在文化方面的发展成果体现在哪些方面,具体取得哪些成绩?
梅州佛教香花的結構、文本與變體
作者:王馗  期号:第158期 来源:民俗曲藝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州客家  佛教  儀式  香花  結構 
描述:藝等內容,都應該是嘉應建州之後統一的喪葬禮俗對於宗教性的佛事進行不斷整合的結果。同時,論文記錄了曾經在梅州佛教史上一度盛行的「普庵」法的遺存:豐順做燈,及梅州下水地區的佛事形態,這些佛事活動在當代梅州已經逐漸衰落,但是其附帶的歷史底蘊、地域文化特徵卻顯然不同於梅州佛教香花的通常體式。
从土著部族文化看岭南文化特性源流
作者:刘伟铿  期号:第3期 来源:肇庆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岭南文化  部族文化  母系氏族  汉族地域文化  父系氏族  汉文化  氏族文化  氏族部落  中原文化  客家文化 
描述:今天的岭南文化,是汉族地域文化之一,具有多样性、多变性与兼容性。对其特性的研究,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它由原始氏族文化转化为土著部族文化,再由土著部族文化演变为汉族地域文化的漫长历史。 岭南文化是由本地的原始土著文化,和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融汇吸收的非本地文化两方面构成的。这正是今天岭南文化多样、
闽越文化与客家文化
作者:谢重光  期号:第6期 来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迁汉人  闽越土著  民族融合  文化交流  客家文化 
描述:利引进,流传广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客家具有广泛的闽越族信众基础和闽越巫文化背景。客家妇女不缠足之俗亦源于百越或阅越文化,客家方言的一些特殊词汇和特殊语法,据研究是受古百越语影响所致。如此等等,说明客家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南迁汉人文化与闽越文化交融的结果。
改進語文教學培養思辨能力
作者:范文芳  期号:第7期 来源:語文學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詩詞曲賦及唐宋八大家文章為例,旁及影響民間眾文化之佛道經典文字,啟蒙學童多用之三字經、百家姓、勸世歌等教材,整理中國古文的思維方式。輔之以個人之親身經歷及觀察到同事、同學的國語文之學方式,再證之以
论庐陵文化的交流融汇
作者:李梦星  期号:第3期 来源: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庐陵文化  赣江  传播  交流 
描述:中原主流文化的传播;开放繁荣的环境,吸引八方先进文化汇集。各方文化在庐陵交流融汇,经代代承继创造,焕发出了辉煌。
桃园县国民小学实施客语教学执行成效之研究-以学校支持系统观点
作者:张淑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语言教学  客语教学  学校支持系统 
描述:系統之現況:客語學時數次數最多的是「1節」;客語學課程之主要時間為「鄉土語言課程」佔最多;客語師資來源最多數為「現職師」;客語教材採用最多種類為「合格民間版本」;面臨到的困難與限制最多數為「
发展文化产业 振兴赣州经济
作者:郭起浪  期号:第6期 来源:科技经济市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红色文化  经济发展 
描述: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抓住机遇,整合赣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赣州文化产业。弘扬主旋律,着力打造赣南红色文化;突出特色,着力打造赣南客家文化;传承历史,着力打造赣南宋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