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124)
期刊(707)
学位论文(169)
图书(116)
会议论文(20)
视频(9)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124)
期刊 (707)
学位论文 (169)
图书 (116)
会议论文 (20)
视频 (9)
按年份分组
2015(10)
2014(840)
2012(241)
2011(260)
2010(210)
2008(103)
2004(14)
2002(2)
1992(3)
1990(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52)
客家研究辑刊(55)
嘉应大学学报(6)
客家(3)
江门文艺(1)
中国名城(1)
三明学院学报(1)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
中国新闻周刊(1)
大江周刊(焦点)(1)
地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作者:彭玲 古广胜  期号:第1-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区域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  中国 
描述:地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粤东传统农村经济与乡村社会--以梅县畲坑为例
作者:肖文评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东地区  传统农村经济  人口  经济多元化  社会影响  乡村社会  梅县  畲坑 
描述:粤东传统农村经济与乡村社会--以梅县畲坑为例
地方经济发展的成败—福建省长汀县庵杰乡的神纸生产的田野调查
作者:何俊儒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纸史  戴忠基  谵泰贤  造纸业  发展历史  地方经济  长汀县  庵杰乡  神纸生产  田野调查 
描述:地方经济发展的成败—福建省长汀县庵杰乡的神纸生产的田野调查
20世纪初梅州的农村社会经济管窥:以梅州大侠廖安祥的少年时
作者:黄志繁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村社会经济  少年时代  梅州  大侠  经历  大埔县  梅县  山村 
描述:梅州大侠廖安样1907年出生于梅县丙村的三乡黄坳村。廖安祥回忆说:“我的家乡是在梅县丙村的三乡黄坳村,黄坳村有百户家人,是个山村。这山村离丙村相当远,是山区中偏僻的乡下。”黄坳村离丙村墟大概有45华里,“是在山区,层峦叠嶂,山高林密,它和大埔县的银溪乡,隔岭相望,实在是个穷乡僻壤。”
试论南雄市全安镇客家方言地名的命名特征
作者:李中兰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雄市  命名特征  客家方言  地名  蔬菜生产基地  粮食产区  资源丰富  丘陵地 
描述:,出产大量的毛竹、木材、松香,全安镇为南雄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转变营销观念与梅州国企改革
作者:闫恩虎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营销观念  梅州地区  国有企业改革  经营机制  产品意识  企业文化 
描述:国企的转制和脱困可以说是时下中国改革的攻坚战,是进行了20多年的经济改革最后成功的关键。“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它不仅是国家经济生活的头等大事,而且直接关系到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已经指日可待,国企将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其活力和竞争力将直接
台湾西部开发的客家经验:以桃园台地为例
作者:陈国彦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先民  生活经验  桃园  西部开发  台湾省  农耕生活  早期移民  经济基础 
描述:桃园台地,亦以沿袭原乡的经验一沿溪引筑埤养鱼与经营双冬稻作。近年更利用地势迎合世界经济潮流,转型为工业基地。
黄遵宪若干革新思想探析
作者:赖贤传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思想史  中国  近代 
描述:,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经济、社会发展体制。这就是“不屑以诗人自居”的黄遵宪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追求。
客家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形态
作者:陈利群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文化精神  中国  传统文化  民系文化 
描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时代浪潮的洗礼中,客家传统文化精神从整体上发生着一种经典式的变化:从“一脉相承”“发展蜕变”“悄然失落”至“重塑再生”,这种变化模式似乎象征着人类传统文化精神走向现代社会的某种必然。
论赣南在客家产生中的双重角色
作者:万芳珍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江西省  客家  民族历史 
描述:唐中叶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闽粤赣三省交界地(以下简称交界地)的开发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一开发从赣南方面(明清两代包括赣州府、南安府及清代乾隆年间从赣州府分出的宁都直隶州)汉时已设县而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赣县、于都及其隶属地兴国、宁都、石城等县开始,沿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