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967)
报纸(6268)
图书(1955)
学位论文(1297)
视频(593)
会议论文(367)
图片(4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967)
报纸 (6268)
图书 (1955)
学位论文 (1297)
视频 (593)
会议论文 (367)
图片 (44)
按年份分组
2015(608)
2014(13315)
2013(1297)
2012(1328)
2011(1313)
2010(1120)
2009(710)
2008(580)
2004(136)
2000(6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768)
梅州日报(1773)
闽西日报(867)
嘉应学院学报(251)
龙岩学院学报(91)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4)
中国商贸(11)
江苏陶瓷(6)
商场现代化杂志(5)
当代旅游(学术版)(4)
客家武术的社会文化透视——张家“枪棍”引发的思考
作者:伍天慧 谭兆风 吴洪革 张汉悦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武术  张家“枪棍”  社会背景  人文环境 
描述:张家“枪棍”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武术流派,将枪和棍这两种技击和演练风格迥然不同的器械融为一体,本身就是大胆的创新,就体现出一种特色,但它也同其它客家武术流派一样,是在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成熟的,社会文化对它们有着深刻的影响。
粤东客家武术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
作者:曾桓辉  期号:第5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武术  现状  规范 
描述:研究客家武术起源、特点、内容的基础,探索客家武术的体系结构,研究如何使客家武术文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以更好地促进客家武术的合理发展;将流派众多的客家拳种推向全国及世界,使客家武术成为传播中国客家文化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对客家武术走向世界和普及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客家文化与两岸关系:以梅州为例
作者:宋德剑  期号:第6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客家  互动 
描述:两岸交流上应该加强原乡客家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加快民问交流互动的力度,不断推进两岸关系的深度发展.
客家”称谓之始与永安社会:以清初屈大均《永安县次志》为中心
作者:肖文评  期号:第7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屈大均  围屋建筑  客家社会 
描述:地区大同小异;研究明末清初的永安社会文化发展与变迁,对于研究客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客家文化中心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作者:吴永章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中心  历史变迁  梅州 
描述:话的代表方言。但是,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客家文化中心的地位,对整个客家地位的发展有所推动。
客家人显亲扬名遗俗种种
作者:杨豪 李小燕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匾额  堂联  显亲扬名 
描述:客家传统民居中的匾额、堂联,隐含着客家人崇尚名节,显亲扬名的观念。这是传统儒家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是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论黄遵宪的客家情结
作者:王濯巾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遵宪  客家  客家情结  诗界革命 
描述: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风,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从而为客家研究和客家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阴那山灵光寺与明朝崇祯太子关系浅析
作者:周云水  期号:第9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阴那山灵光寺  崇祯皇太子  世德堂  元魁塔 
描述:南瓜外形和明确的碑文内容,肯定了阴那山灵光寺的奯山和尚暨一清光禅师就是明朝崇祯太子朱慈烺的说法。民间口述材料和文献考究的互相佐证,不仅可以破解历史谜团,而且有助于地方政府以此为内涵式发展的契机,推进客家特色旅游文化的建设,以增加世界客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客家语讳的类型及成因
作者:曹保平 冯桂华  期号:第5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语讳  类型  成因 
描述:客家民俗文化中有不少语言禁忌,主要反映在年节日期、婚丧大事、生育疾病、家居生活、饲养种植、林业采伐等几方面。语言禁忌的替代形式有反义词语、模糊说法、相关联想等。产业语言禁忌的原因是对自然的畏惧,以及不了解语言与其代表的客体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以赣南客家为例。
雁南飞与雁鸣湖度假村旅游发展的比较与分析
作者:谢小康 谭庚锐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雁南飞  雁鸣湖  生态旅游  客家文化 
描述:着重在乡村旅游与客家文化的融合上下功夫,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