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863)
期刊(1504)
图书(780)
学位论文(132)
视频(70)
会议论文(24)
图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863)
期刊 (1504)
图书 (780)
学位论文 (132)
视频 (70)
会议论文 (24)
图片 (3)
按年份分组
2014(2269)
2010(340)
2009(149)
2008(167)
2007(63)
2006(46)
2004(28)
2003(14)
2002(9)
1987(4)
按来源分组
其它(445)
客家研究辑刊(147)
学术研究(8)
福建史志(6)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
学理论·下(1)
商情(1)
文教资料(初中版)(1)
山西文学(1)
东方文化(1)
云南的歌会
作者:暂无 期号:第12期 来源:文教资料(初中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过学习  云南  选文  语病  昆明  中国人民  客家山歌  小康社会  主题  交通规则 
描述:中国人民正在为努力建设一个小康社会。D.不是困难吓倒了我们,而是我们战胜了困难。三、阅读选文,回答问题。①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 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
略论叶璧华诗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暂无 期号:第12期 来源:商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叶璧华  诗歌  艺术特色 
描述:叶璧华的《古香阁全集》是近代客家女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收各体诗208题,共379首。诗集大体按编年排列,收录璧华十五岁到五十三岁间三十八年诗作,吟赋诗篇几乎贯穿了璧华的整个人生历程。其诗歌既有清丽婉约之作又有高迈跌宕之情,在近代客家女诗人中自成一格。
诗词选刊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福建史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志缘》  黄小炜  《临江仙·  游龙岩读〈闽西客家志〉》  刘安居  中国  当代  诗歌 
描述:诗词选刊
李金发与中国象征主义诗歌
作者:张松滨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象征诗派  盗火者  非对称性比较 
描述:的形成和象征主义诗歌的民族化改造方面的努力,为提升中国象征诗的艺术地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和李金发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着天然的互补性。因此,本文将对两者进行宏观(地域文化背景、情感、职业历程等)和微观
李黼平对岭南诗歌的贡献
作者:罗可群  期号:第5期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李黼平  客人三先生  岭南诗歌 
描述:清朝嘉道年间,拟古之风弥漫中国诗坛。"客人三先生"中的李黼平,继承岭南诗歌的优秀传统,关注现实,诗风雄直,"翘然特出,不为风气所局"。李黼平不仅是"粤诗冠冕","直有清二百年风雅宗主也"。他的诗歌创作,是岭南诗歌继张九龄之后的又一高峰。
客家女诗人叶璧华生平及诗歌概观
作者:暂无 期号:第3期 来源:学理论·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叶璧华  诗歌  概观 
描述:悲鸣,幽婉缠绵,字字珠玑,声声如诉,深得时人赏识。
中国象征派诗歌之父:李金发
作者:罗爱花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新诗  李金发  象征派诗歌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象征主义诗歌  运动发展  客家山区  中国文坛 
描述:,以其出众的才华和鲜明的诗风,征服了读者,在中国文坛树起了自己的丰碑。
黄遵宪诗歌中的客家风情及其他
作者:谭赤子  期号:第1期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遵宪  客家风情  《己亥杂诗》  诗歌  客家妇女  《人境庐诗草》  《山歌》  封建社会  民间艺术  写作原则 
描述:黄遵宪诗歌中的客家风情及其他谭赤子黄遵宪的一些诗歌,描绘他的家乡嘉应州(今梅州市)的风俗民情,追溯客家人的历史,叙写他们的习惯爱好。作者在诗中倾注了对家乡深厚的感情,有一些还表现了他的新思想新看法,这就从一个侧面丰富了作者诗歌的内容。客家人从中原一带...
“情动永定土楼”客家歌会为土楼“申遗”喝彩
作者:刘永良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7月10日下午,中国福建(永定)土楼客家文化节之央视“激情广场?情动永定土楼”大型客家歌会,将在永定县湖坑镇“振成楼”举行。据了解,这场大型客家歌会演唱的歌曲由张胜友、藏云飞等名家作词作曲,宋祖英、阎维文、殷秀梅、谭晶等著名歌唱家演唱,尽情演绎土楼风情和客家文化, 将是客家文化历史长
梅州诗歌中的太平天国
作者:张应斌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州市  诗歌  太平天国  嘉应州  清朝  封建制度  抢劫活动 
描述:,它们只重事件、述梗概,对历史细节和人民的历史感受,却记载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