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763)
期刊(4138)
学位论文(1067)
图书(915)
会议论文(218)
视频(217)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763)
期刊 (4138)
学位论文 (1067)
图书 (915)
会议论文 (218)
视频 (217)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5(222)
2014(5515)
2013(984)
2012(1052)
2011(1029)
2007(253)
2006(136)
2001(23)
2000(33)
1994(4)
按来源分组
其它(1641)
客家研究辑刊(323)
江西社会科学(18)
红土地(17)
教育文化论坛(5)
巴蜀史志(4)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4)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
神州民俗(上半月)(2)
木工机床(1)
历史与文化的互动(上):赣南客家家族制度的个案研究
作者:刘晓春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江西  南部地区  客家  家族制度  个案研究  历史学  人类学  社会文化 
描述:在中国大陆学者看来,家族是自宋明以来在中国民间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制度体系,认为宋以后的近代家族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提倡敬宗收族,人们实际用来敬宗收族的办法,一是建祠堂,二是置族田。祠堂用以敬宗,族田用以收族。祠堂从精神上,族田从物质上团聚宗族,形成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达到收族的目的。而且认为所有
美国伯特乐大学客家文化学生田野调查团到我所访问考察
作者:文评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美国伯特乐大学客家文化学生田野调查团到我所访问考察
历史与文化的互动(下):赣南客家家族制度的个案研究
作者:刘晓春 周建新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江西  客家文化  家族制度  祠堂  族谱  祭祖仪式  家族权力 
描述:从宋初开始,民间就纷纷建祠、置田和修谱,希望通过祠堂、族谱从精神上,族田从物质上团聚族人,形成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借以敬宗收族,重建家族制度。①在富东,罗李两姓三族几乎都在明末清初时期完成了一整套家族制度和规范的建设。
客家文化是构建闽西开放机制的重要资源:世界客属第16届恳亲
作者:葛文清 钟广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改革开放  龙岩市  实证分析  客家文化  资源机制 
描述:例证。本届恳亲大会是继1994年12月在广东梅州市举行的第12届恳亲大会后,在中国大陆举办的第二次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毗邻的厦门、三明和梅州三市的密切配合下,大会获得了圆满成功,赢得了海内外来宾的普遍赞誉。恳亲大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闽西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第一段]
“客家”移民文化的踪迹——四川中江县金钩村涂家大院往事记
作者:涂鸿贵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江县  移民文化  四川  客家  民间谚语  “丑” 
描述:久别父母的孩子,满怀激情和喜悦的心情,回到它的怀抱,
客家民俗文化美初探——从桂东南客家说起
作者:彭会资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俗  桂东南  文化美  专家学者  东南沿海地区  “四小龙”  客家人  亚太地区 
描述:言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角度作过研究,
2006“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活动总结
作者:张小聪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青年学生  海峡两岸  夏令营  活动总结  博士研究生  大学历史  客家民俗 
描述:14日上午,夏令营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门前举行开营仪式,
浅谈江西唐宋墓地券文与粤东客家地契文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作者:钟向阳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唐化  宋化  墓葬  江西  地券文  粤东客家  地契文  特点  成因 
描述:浅谈江西唐宋墓地券文与粤东客家地契文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客家风水文化第一村—兴国三僚村的初步调查
作者:刘劲峰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兴国县  曾氏  廖氏  客家风水文化  三僚村 
描述:客家风水文化第一村—兴国三僚村的初步调查
梅州地区客家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作者:谢小康 曾志军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州地区  传统文化  客家人  资源开发利用  客家文化  生活水平  郭沫若  旅游 
描述:多,他们多半是冲着“客家”而来的,因此也促使梅州客家人对此作出思考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