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童帽文化初探
-
作者:张海华 肖承光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童帽文化 审美意境 原生态文化
-
描述:本文从客家童帽的文化概述、造型、装饰和制作工艺入手 ,分析客家童帽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 ,试图揭示客家祖先童年的生存状态。文章从现实与传统的关系中提出客家童帽艺术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的重要性和机遇挑战
-
地方教化与社会控制:以宋代汀州教育机构的设置为例
-
作者:靳阳春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代 汀州 教育机构 客家
-
描述:。汀州在福建属于最晚开发的地区,地理环境山峻水急,国家权力无法完全控制汀州社会,因而把教化当作重要的辅助手段。汀州完备的教育机构对汀州社会风气的改变起到促进作用。
-
从客家女红艺术看客家女性品格
-
作者:钟福民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女红 女性 民间艺术
-
描述:作为客家女性诗意创造的女红艺术,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人文意蕴。从客家女红艺术这一微观视角,能察觉出客家女性节俭、爱美、多情、勤劳等多种品格。因为这种手工艺术品,既是创作主体知、情、意的表征,也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
客家山歌夕阳正红——广东客家山歌民众考察
-
作者:揭英丽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山歌民众 广东
-
描述:多元力量奏响了广东客家山歌复兴的共鸣,山歌民众是其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他们唱歌娱乐交往,展示着民俗的生活性。山歌民众世界呈现出多个层次,业余歌手是活动的核心,老人成为活动的主角。当下广东客家山歌夕阳正红,但是后继者亟待培养。
-
从饮食谚语看客家精神的特质
-
作者:温珍琴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饮食 谚语 客家精神
-
描述: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集体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客家饮食谚语是流传在客家地区的一种文化。本文从大量第一手饮食谚语资料来探讨客家精神的特质:生存忧患、务实敬业、勤劳持家、敬祖尊宗、乐天知命等。
-
三湾与狮潭溪谷地区客家聚落与宗教空间
-
作者:潘朝阳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湾乡 狮潭乡 客家聚落 宗教空间
-
描述:台湾苗栗县的三湾乡和狮潭乡,是客家先民艰辛拓殖的狭窄溪谷平原型聚落,被视之为“后山型开发区”。依据文明三层立体结构由下而上的推理顺序,从阐述这一区域的地理基础入手,详细探讨客家先民在此区域的开发性格、开发状况、民间宗教性质及其在聚落的空间形态。
-
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戏班调查
-
作者:徐赣丽 孙宝 莫乔雅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西博白 客家 采茶戏戏班
-
描述:主,并有相对固定的戏路机制。采茶戏班在其表演的过程当中经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这些仪式对于戏班和请戏人都具有特别的意义。作者最后依据实地调查资料提出,要振兴桂南采茶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政府应加强对采茶戏班的管理与引导;要充分抓住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加大保护宣传力度。
-
论三十年代赣南闽西的客家经济
-
作者:谢一彪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闽西 客家经济 原因 影响
-
描述:20世纪30年代赣南闽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客家精神的影响,客家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创建了手工业和商业合作社,私营工商业经济也一直长盛不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支援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
流寓民的差别性户籍制度与客家民系的形成:基于人口流动与社会
-
作者:何朝银 施骏栋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户籍制度 流寓民 客家民系 族群认同
-
描述:制度是国家政权控制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差别性户籍制度不仅对流寓民进行户口确定,而且进行社会身份的标定。明清时期,土著与流寓民之间激烈的经济政治斗争,强化了族群的自我认同,推动了赣闽粤边区客家民系的形成,而清代摆脱"寄籍"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
客家民间文学作品中的法律问题阐释
-
作者:曾晓林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民间文学 法律
-
描述:透过客家民间文学可以提出很多法律问题,更好地思考法律伦理属性,这既助益法律研究,也可以深化客家民间文学研究。客家民间文学中把问题的解决放在特定语境中,处置复杂事件时注重采风问俗,对民事纠纷的考辨掂量伦常秩序,对刑事案件的推究考虑协商恰切,民众维权手段大多寄托于清官廉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