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49)
报纸(396)
学位论文(177)
会议论文(18)
图书(1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449)
报纸 (396)
学位论文 (177)
会议论文 (18)
图书 (14)
按年份分组
2014(502)
2013(99)
2012(97)
2011(102)
2010(72)
2008(47)
2006(28)
2005(7)
2002(2)
1999(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78)
嘉应学院学报(16)
中国音乐(6)
牡丹江大学学报(3)
客家(2)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宜春学院学报(1)
云梦学刊(1)
科学导报(1)
赣、梅两地“席狮舞”比较研究
作者:蔡享丽  期号:第7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梅州  席狮舞  比较 
描述:狮舞是中华大地上炎黄子孙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而用席子作为道具的席狮舞是客家地区独有的一种狮舞形式。分析同属于客家文化传统的江西赣南信丰古陂镇的席狮舞和广东梅州梅江区的席狮舞两者的舞蹈形态共性与个性中得到舞蹈形态的产生与变化与其所处地区的舞蹈生态环境和舞蹈心态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闽西社区民俗宗教比较的调查报告
作者:郭志超  期号:第3期 来源:客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宗教  民俗学  比较  福建省 
描述:闽西社区民俗宗教比较的调查报告
田林宁都客家话比较研究
作者:黄小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田林  高龙  宁都  客家话  比较 
描述:赣南的客家话。论文对两地客家话的词汇进行了分析比较。论文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章 导论。简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缘起,还简要介绍了田林宁都两地的地理人口、历史沿革和语言使用情况
苗族与客家情歌的异同:基于文化人类学的比较
作者:曹亚男  期号:第5期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苗族情歌  客家情歌  文化人类学  比较 
描述:苗族与客家分别是中国迁徙规模最大的民族和民系,在族源上,客家的主体人群之一畲族和苗族具有同源性。随着在迁徙过程中文化的变迁和融合,苗客文化呈现很大的异质性。苗客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在二者博大精深的民间口头艺术——情歌中能够窥见端倪。
殊路与同归:客家山歌与畲族山歌的比较
作者:刘宇 何小芊  期号:第2期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畲族山歌  文化  比较 
描述:的特征。
客家话、潮汕话、广府话农业类词语比较研究
作者:温昌衍  期号:第3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潮汕话  广府话  农业类词语  比较 
描述:广东省内分布着三大方言:客家话、潮汕话、广府话(粤语)。三大方言有个性也有共性。本文对三者农业类词语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据此分析三大方言农业类词语的异同,同时管窥三大方言区农业文化与北方农业文化的异同及三大方言的亲疏关系。
海口方言的声母
作者:张光宇  期号:第1-4期 来源:方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海口方言  少数民族语言  闽南方言  语音系统  后元音  汉语方言  声母系统  海南岛  海南话  闽方言 
描述:的海南话。海南话又称(?)文话,分为府城、文昌、万宁、崖县、昌感五(?)(陈波1986也把海南话分为五片,但名称不同,分别是:海定片、文琼片、万陵片、崖州片和昌感片),海口方言属于府城片,是福建闽南方言的一种变体。
结构所引起的辅音音变续论:粤中客家话的f演变及见组合口成分
作者:严修鸿  期号:第3期 来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中客家话  声母  音节结构  辅音音变 
描述:东江客家话惠州及博罗两地早前的f声母发生了分化,在主要元音不是u时变为v,其余仍为f或者h。东江客家话的见组合口成分的存留也出现了不平衡现象,在主要元音不是a或e时脱落,u作为韵核时则保留。这两个变化都与音节结构差异制约辅音变化有关。
客家筝派与潮州筝派以韵补声特色之比较
作者:王莉萍  期号:第2期 来源:艺术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筝派  潮州筝派  以韵补声  作韵  比较 
描述:际的学习演奏中,对于这两个筝流派风格在有一定感性知识的同时,能从理性方面对这两个流派风格进行区分,从而更明确地把握它们各自的特色。
四川客家民居与广东客家民居比较研究
作者:郭建川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客家  民居  广东  四川 
描述: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和总结。并具体阐述了他们在每个不同地域的演进与发展。 本文同时对上述地区客家乡土民居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及其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通过对不同建筑文化间交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