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都梅州给我留下客家意象 ——全国音乐文学大师畅谈客家文化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记者李少凤刘遐昶
“步步是经典,处处是花园”,曾经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脍炙人口的歌曲的词作者邬大为老先生观看了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又参观了中国客家博物馆及梅州各个生态旅游景点后,如此赞誉。昨日,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落下帷幕。五天的时间里,梅州给与会代表及嘉宾
-
深圳六约新村: 现代客家人的幸福生活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天下客】
提要:300多年前,随着清政府颁布“迁海复届”的命令,生活在福建、广东和江西山区的客家人大量迁徙到今天深圳的龙岗、宝安地区,开启了客家人在深圳的历史。300多年来,客家人在深圳这块
-
打造维系客家移民新生代的情感纽带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刘志山(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
客家文化属于移民文化。客家华侨的回归故里,投资创业,必然带来在居住国形成的海外客家文化,这是一种融入了客家华侨居住国文化元素的新客家文化。它伴随客家华侨的资金和技术向祖籍国的流动,必然对祖籍国的客家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促使祖籍国客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移民与其新
-
发挥客家妇女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肖伟良
客家妇女的传统美德对廉洁思想、文化的教育和推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发挥这支人数众多、普及面广,并且其他力量均无法替代的队伍的作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潜移默化、和风细雨式地把廉政清风吹进万家。
一、客家妇女的贤良淑贞是廉洁清风的“滋生地”。客家先民多出书香世家,妇女同样受到儒家礼教的
-
文化之都客家风情无限 ——魅力客都印象记之三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在独具客家文化特色的雁南飞围龙酒店,客家特色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
●《客家意象》使市民饱享客家文化艺术大餐。
在归读公园,处处充满了文化气息。
客家特色的文艺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
本报记者刘世锦古礼贤陈潮华李少凤
“‘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入夜唱丰收。灵禽
-
刘添桂: 一位客家妇女60年前的新生记忆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钟茂富
新中国成立前夕,闽西客家村落地瘠民贫,匪霸横行,弱势垂泪,直到解放军的到来,村庄才在一夜之间获得新生。近日,当年的童养媳,而今已年届八旬的退休干部刘添桂,说起60多年前的“村庄记忆”,心里感慨万千。
童养媳抱团取暖
刘添桂是武平县下坝乡大田村人。她1931年出生,出生后不到1个
-
在赣南,保护客家文化渐次展开(观察)
-
作者:陆培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时光回溯到1700年前,有一群从北方长途跋涉的脚步在这儿止住,脚步的主人从此在这里安居乐业,他们就是我国客家的先民,为躲避中原的战乱,命运之神又让他们选择了扎根赣南。
从此,在赣南这片土地上,勤劳勇敢的客家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耕读传家,用客家人独有的文化方式,熏陶和哺育着新一代客家儿女茁壮成
-
从伯公庙到天后宫,客家的文化融合
-
作者:汤浪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中英街社区沙栏吓村内的天后宫。(本报资料图片)
欲关注本专题更多报道内容,请登陆商报路网站(www.iszed.com),或扫描二维码。
深圳商报记者 汤浪
中英街社区沙栏吓村内的天后宫,大门两旁挂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圣恩广播,母德宏施”。这座如今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
-
几代农耕人一本生意经在坑梓读懂客家文化情怀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建于清道光17年的龙田世居。
本报记者 杨剑锋 通讯员 阮阿萍 文/图
客家人大量迁入深圳,是清康熙30年前后的事。经过近70年的艰苦奋斗,到清乾隆19年即1754年,以坑梓“新乔世居”为代表,第一批大型客家围屋相继建成。近日,记者走访了目前坑梓地区现存的围屋,了解坑梓客家人如何在坪山生根,以及坑
-
客家文博会亮点纷呈精彩可期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文博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此次客家文博会采取政府引导、协会组织、企业投资的市场化方式运作,旨在突显客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