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身上流淌着客家人的血液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周荣纲
虽然已经年过七旬,他却辗转北京、厦门、龙岩、台湾、梅州、赣州,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他一届都没落下。8月13日,现年77岁的周荣纲及其75岁的夫人对记者说,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参加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活动,是因为他们身上流淌着客家人的血液。
对周荣纲夫妇来说,每一次参加海峡两岸客家高峰
-
钟肇政:台湾客家文学巨擘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台岛闻人]
钟肇政,1925年1月20日出生,台湾小说作家,生于日治时期台湾新竹龙潭庄字九座寮(今桃园县龙潭乡),祖籍五华。早年彰化青年师范学校毕业;战后就读台大中文系,曾任东吴大学东语系讲师。后任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理事长、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台湾笔会会长、宝岛客家
-
一部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奋斗的历史:读《广东民族关系史》
-
作者:罗木生
期号:第11期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民族关系史》 民族融合 马建钊 练铭志 朱洪 广东人民出版社 民族意识
-
描述: ,约在西周初年 ,中原华夏族始涉足广东 ,与诸越形成原始的民族杂居。秦统一岭南后 ,华夏族 (汉之后称汉族 )进入广东日众。两汉时期 ,部分诸越族与汉族融合 ,导致广府与潮汕两民系先民的出现。两晋之交
-
郑州大学文学院简介
-
作者:暂无
期号:第3期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郑州大学 学院简介 1956年 山东大学 学术传统 中文系 文学院 鲁枢元 院系 高教 执教
-
描述:,构筑学术基地,扎扎实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随着郑州大学“211工程”和“省部共建”的不断深入,文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显示出良好的势头。学院现有中文系、对外汉语系、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
-
“独具特色的客家建筑风格很吸引我”
-
作者:廖福玲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很高兴此行来到国家园林城市赣州。近年来,赣州的招商引资力度很大,招商政策很好,这对客商来说是个很不错的投资地,我看好赣州未来的发展前景。这次的‘世界看赣州’活动,让我见识到了独具特色的客家建筑风格,这很吸引我。”6月17日,中国报道网记者刘斯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走进赣县白鹭古村,青砖灰瓦、鳞
-
石材雕刻机,福建斯科德雕刻机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视频 关键词: 福建雕刻机 厦门雕刻机 泉州雕刻机 莆田雕刻机
-
描述:[石材雕刻机,福建斯科德雕刻机 ]本机适用于,石材雕刻,切割,玻璃雕刻,瓷砖雕刻,陶瓷雕刻,砚台雕刻,里程碑雕刻,墓碑雕刻,碑文雕刻,石材装饰板材,各种浮雕,茶盘雕刻,大理石,花岗岩,汉白玉,玉石,CNC专业制造商(数控设备加工专业解决方案)四,五轴加工中心,高速精雕机,木工雕刻机,石材雕刻机,激光
-
[第2课]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审美维度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视频 关键词: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美学 网易公开课 建筑 艺术
-
描述:客家是我国汉民族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民系,以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为聚居地。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是客家民系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形态丰富多样,环境布局讲究,文化意境深远。
-
黎畲萧屋:一个可能源自畲族的客家宗族
-
作者:刘大可
来源: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关于客家与畲族的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增能先生就曾发表文章,指出客家与畲族的关系非常密切。进入90年代后,谢重光、吴永章、蒋炳钊等先生从语言、服饰、饮食、地名、生产技能、生活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客家文化中包含畲族文化的成分,指出客家及其文化的形成是汉畲两族长期互动的结果。
-
走进上犹看门匾
-
作者:少燕 王琳
期号:第2期
来源:江西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文化 张九龄 迁徙 上犹县 生态良好 绘画艺术 为人处世 唐玄宗 高风亮节
-
描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有一个人口30万县——上犹县,它于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置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客家摇篮赣州市属的纯客家县之一,具有十分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客家门匾",就是这里的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门匾源自汉
-
积累与嬗变:略论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
-
作者:刘劲峰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系 形成过程 区域文化 人类学 社会集团 心态意识
-
描述:在客家研究中,我们首先要接触到这么一个问题,即什么是客家?什么是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怎么形成的?它具体成形于什么时候?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看法。其中仅客家民系形成年代,就有所谓秦汉说、唐宋说、宋元说、明清说多种。笔者以为,所有这些看法都忽略了客家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