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宁:客家围龙屋“博物馆”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兴宁呈“八卦”形状的围龙屋阵
梅州的客家围龙屋主要集中在兴宁、梅县、梅江区和五华,而兴宁又是其中数量最多且最密集的地区,且兴宁的围龙屋普遍历史悠久、面积庞大,堪称中国客家围龙屋“博物馆”。
据普查,兴宁现保存较好的围龙屋共有3041座,占了梅州境内总数的“半壁江山”。兴宁围龙屋不但数量多
-
流行于赣南客家的禁忌
-
作者:黄卫国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赣南客家民系因长期生活在山区,与外界交往有限等,故中原地区原有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语言习俗依然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先民与当地土著的经济文化、生产技术发生了必然的交流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随之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特的客家禁忌习俗。
岁时禁忌
正月初一不向屋外倒垃圾
-
客家人和邻睦族的习俗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人由于饱受战乱灾荒的痛苦,从中原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又受到外敌和本土居民的干扰歧视,因此他们深深懂得每到一个地方安居,都必须十分注重和土著人及先行开发的移民之间搞好邻里关系,和睦相处,求得安定的生活环境,以便更好地开辟自己的家园。因此客家人用和
-
消失的客家乡村物具
-
作者:吴德祥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客家乡村中处处还可看见许多颇具传统特色的家用生活物具,如石磨、碓、砻、石臼、饭箪、陶壶、竹筒茶壶等。如今,这些沿袭千百年的传统物具随着科技的发展、用具的更新已基本消失了,即使保存少量的一些也被废弃在杂物堆里。这里介绍几种过去常用的乡村物具。石磨
&n bsp; 石磨由两个石
-
谈谈闽西客家端午节习俗
-
作者:张佑周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农历四月底开始,闽西客家人就开始筹划过端午节了。首先,人们要抽空上山采摘包粽子的竹叶,还要采集葛藤、菖蒲、艾叶等晾干备用,经济稍好的人家要为孩子们添置夏衣。五月初三开始,人们就忙于包粽子、熬粽子,杀猪、宰羊、捕鱼、宰杀鸡鸭鹅兔等。五月初四之前,男人尤其是男童要剃头;初四日 下午全家人都要以艾叶、菖
-
客家山歌队也来欢庆六一
-
作者:汤蕊妍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黄大爷带着客家山歌队参加和谐社区文艺演出。受访者供图
南都讯 记者汤蕊妍沙河街道新塘社区客家山歌队一直活跃在社区内外。这不,连华夏社区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晚会也邀请他们去表演,大爷大妈们要和小朋友一起过儿童节啦!
5月28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来到沙河街道白石洲片区社区服务中心三楼阅览室,客家
-
两百年客家围堡现状堪忧
-
作者:曾海城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曾经气势非凡的丰田世居,墙体处处坍塌,墙内杂草疯长。南都见习记者曾海城摄
聚焦
南都讯见习记者曾海城坪山是客家人集居的地方,处处可见客家围屋,在坪山办事处六联社区有一座两百多年的客家围屋--丰田世居,黄氏族人在鼎盛时期修建了这座围屋,最多时曾住过700多人,精美的建筑曾让不少客家人感
-
洛带 西部客家第一镇
-
作者:东方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被誉为“中国西部第一镇”的洛带镇,地处成都东郊的龙泉山脉西麓,一面靠山,三面临川,素有“东山重镇”之称。明清以来,这里成为外省移民的主要入籍地,特别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相继迁入的有广东、湖北、江西、陕西和山西等省的移民。由此使得这里南北移民杂处,南腔北调共存。现存于街上的“广东会馆”、“川北会馆”
-
领略客家风情重拾红色记忆
-
作者:甘霖李克军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想不到深圳还有这么漂亮的山水,想不到客家围屋保存得这么完好,想不到东纵纪念馆里还保存了这么多革命文物”,来自深圳某中学的许大爷带着小孙女参加了“万家游龙岗”乡村民俗线,昨天下午6时许,在从龙岗返回市区的旅游大巴上,许大爷一边在旅行社的调查表填上“满意”的字样,一边连着对记者说了三个“想不到”。$$
-
《岭南逸史》:客家小说的发轫之作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清代中期章回小说 《岭南逸史》于2011年7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汤克勤
《岭南逸史》是清代中期出现的一部章回小说,是客家小说的发轫之作。
《岭南逸史》作者署“花溪逸士”,据考证,实为程乡县(今广东梅县)桃源堡人黄岩,字耐庵,又字峻寿,号花溪逸士。清光绪年间张芝田编选、黄遵宪作序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