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评省客家山歌之乡及客家山歌传习基地
-
作者:陈志强 凌有福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凤岗??
南方日报讯 (记者/陈志强 通讯员/凌有福)凤岗镇客侨文化品牌发展又迎来一件喜讯,4月18日,该镇正式获得省授牌认定,成为“广东省客家山歌之乡”以及“广东省客家山歌传习基地”。这对该镇进一步弘扬客家山歌文化,推动客侨文化名镇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了解,近年来,凤岗镇致力于建设“客
-
广州天河区—— 客家社区的“歌墟”盛会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老人们围坐着唱客家山歌
在广州最具现代都市气息的天河区,很难想象还有这样“原生态”的场景:街坊们三五成群,聚集在公园里、山坡上,你一段我一段地唱起客家山歌。在凤凰街,人人都爱唱客家山歌,街坊们自发组织的山歌艺术团更是大名远扬。不管是助威亚运、号召创文,街道文化站都会组织街坊们以唱山
-
重场戏走进兴宁客家民俗精彩演绎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围龙屋建筑之美
影片中呈现了侨乡围龙屋之美
兴宁的戏只有两场,但都属大戏,也是去年拍摄时电影开机和封镜的地方,这对于故事发源地来说,当属最好的安排。
兴宁叶塘磐安围,位居兴宁“十大古民居”之首,其保存的完整性、独立性及近几年来的保护开发工作都令人称赞。在这个老屋拍的是彭孝诚和刘
-
梅州:首个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意象》使市民饱享客家文化艺术大餐。
梅州是客家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是客家文化向外传播的核心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文物古迹、村落相互依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客家文化。2010年5月16日,国家文化部批准梅州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
-
客家池塘文化里蕴含的人文智慧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今年6月,我飞抵台湾,参加第四届“海峡百姓论坛”。
当我们一行搭乘的飞机明显在下降的时候,我不由得透过舷窗鸟瞰,只见海岸线清晰可见,心里好一阵激动,心想终于看到了宝岛台湾。海岸线渐渐远去之后,映入眼帘的是桃园县无边无际的平畴,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哪是田野,哪是乡村,那一口口池塘就像一颗颗珍珠点缀在
-
[2003-11-15] 台灣新聞.藍綠營力爭客家票源
-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國民黨主席連戰今天走訪高雄時說,國民黨站起來的時間快到了,不僅是國民黨站起來,也是親民黨站起來,更是台灣人站起來,但需大家支持。三民區是高雄市最大的區,三民區贏高雄就贏,高雄贏台灣就贏。三民區寶珠溝是高雄客家人大本營,他要聘請鄧崑耀為三民區競選總部的主委。
客籍票源兵家必爭
連戰上午由一眾「立委
-
唱喏(yā)———源于祭祀的客家俗语
-
作者:丘桂贤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俗语正解]④
客家人多神崇拜,崇拜土神、山神、河神、灶神,也崇拜家神祖先,但比较起来,客家人敬祖的观念更强。祭祖是为了缅怀祖先的恩德和艰苦创业精神,并祈望先祖庇荫后世子孙,同时也通过祭祖以凝聚全族子孙的向心力。客家人这种崇先报本、尊祖敬宗的意识代代相传,充分体现儒家文化和精神。
祭祖有祠祭、家
-
台湾客家山歌在闽西唱响
-
作者:钟德彪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图为台北客属文化协会合唱团成员在 齐声高唱《客家本色》。
“唐山过台湾,无半点钱,煞忙打拼耕山耕田,咬姜啜醋几十年,唔填改变。世世代代就这样勤俭传家,两三百年没改变。”台湾客家乡亲合唱的一曲《客家本色》在观众击打的节拍中飞出。2006年7月1日晚,以陈元勋为团长的台北县客属文化协会
-
排爆车突查客家王商务酒店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赵佳月实习生/黄慧莹)昨日14时,广州市广州大道北同和蟹山村牌坊旁的客家王商务酒店被警戒线围了起来,旁观者脸上都显出惊恐表情:客家王商务酒店里有炸弹,正在酒店就餐和住宿的百来人被迅速疏散。17时45分,警戒线解除,警方证实为虚惊一场。
“诈弹”惊魂4小时
14时正是广州的阳光最毒辣
-
趣谈客家妇女的“银簪”(民俗之旅)
-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广西、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居住在以上诸地区的客家人,又多数来自于远古时代北方民族人的繁衍与生息。古时候,由于战乱频繁,为求生存,不少北方的各姓族人纷纷辗转迁移到南方避难。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中原大地战乱连年,民不聊生,先后出现了两次大批移民南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