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43)
期刊(94)
学位论文(1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43)
期刊 (94)
学位论文 (11)
按年份分组
2014(143)
2013(95)
2012(96)
2011(68)
2010(47)
2009(31)
2008(43)
2007(9)
2006(10)
2000(1)
按来源分组
政协天地(2)
源流(2)
客家文博(1)
金融经济(1)
四川统一战线(1)
分忧(1)
长寿(1)
看天下(1)
大江周刊(焦点)(1)
護理研究(1)
韩国女星走进长汀客家古山寨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节前的年二十五,长汀县的客家山寨丁屋岭的村民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韩国影视女明星张瑞希。她此行是专程为了出席一项慈善敬老活动,给当地村民捐赠一座老人食堂“瑞希颐养堂”。记者在捐赠仪式上了解到
“客家民居博物馆”桥溪村去来
作者:王漫琪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反围龙 桥溪村里最恢弘的建筑——继善楼 ①继善楼内的装饰带有明显的西洋风格 ②村干部朱新辉致力于桥溪朱氏族谱的修编 ③房子内部装饰精美 ④古色古香的内部结构 ⑤继善楼内的“朱子家训” ⑥103岁的杨云招在世德楼前留影 四合杠方形围 七杠楼 合杠楼 梅州雁洋 桥溪村 文/
客家花帽:在飞针走线中巧夺天工
作者:黎桥洲 郭华平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黄运玉老人制作的花帽。 图为黄运玉老人正在制作花帽。 纤细的绣花针,在棉布上不停飞舞;七彩的丝线,在棉布上往来穿梭。在飞针走线中,灵巧的双手,刺绣出巧夺天工威风八面的虎头帽。在定南县老城镇水西村大山下组,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黄运玉,她绣出来的花帽,里面的动
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梅州一特] 黎金本 ▲大埔百侯肇庆堂 ▲梅江区城北联辉楼 ▲大埔百侯海源楼 ▲梅县白宫联芳楼 梅州是久负盛名的“华侨之乡”,由海外华侨在“胞衣迹”兴建的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将客家传统的建筑特色与西洋建筑装饰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格外富丽堂皇,高雅俊美,它是
横河八旬客家山歌王渴望再登台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刘培青边编筐边唱歌,昔日客家山歌王风采依稀可见。 本报记者温舒 摄 在博罗县横河办事处,有位爱唱歌的老人刘培青。他的山歌张口就来,歌声响亮清脆,韵味绵长,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他被当地人称为客家山歌王。 近日,记者来到刘培青家中,一间光线不足的房间内,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正在编筐。
八旬翁出书魏巍题书名 志愿军战士徐平自编客家山歌集《徐平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徐平老人欣然在《徐平民歌集》上题字赠记者。本报记者黄尉宏 摄 已故作家巍巍为徐平老人题写的书名。本报记者黄尉宏 摄 徐平老人说:他的嗓子一直没有闲过,每天都要拿着快板和老伴一起唱上几首
客家民俗表演最吸睛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16日,在第十七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现场,年过六旬的老人谢应生戴着老花镜,正聚精会神地用刻刀雕刻木活字。他时而放下木活字远观,时而用刻刀小心地将多余部分剔除,脸上
石壁客属祭祖大典客家民俗表演最吸睛
作者:李烈刘才恒罗鸣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16日,在第十七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现场,年过六旬的老人谢应生戴着老花镜,正聚精会神地用刻刀雕刻木活字。他时而放下木活字远观,时而用刻刀小心地将多余部分剔除,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在活字印刷对面,70多岁的老人伊达强正与他的团队表演祁剧《珍珠塔》。所有演员都涂着夸张的脂粉,穿着艳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书卷”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雁洋镇桥溪村宝庆居“诗书礼乐” 松口镇南下村张榕轩故居“虎踞龙蟠” 雁洋镇桥溪村继善楼“法肃询严” 隆文镇岩前村秉彝庄“名扬中国;和气恒集” 梅县城东镇玉水村垂裕楼“天伦乐事”书卷装饰 梅县程江镇铁炉潭村庆云庐的书卷装饰  图文∕朱迪光
松口碼頭客家漂南洋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昔日繁盛的松口碼頭 梅縣松口碼頭是聯合國認定 的中國唯一移民碼頭 松口碼頭設有一排石雕皮箱,象徵客家人下南洋的行李。 松口碼頭周轉倉已改為 客僑移民展覽館 碼頭附近有南洋風格的店舖連綿千米 梅江是客家人遠下南洋的始發地 碼頭廣場一側設有警備崗樓應付戰亂 展覽館由舊貨倉改造而成 松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