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梅州的客家梯田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梅州的客家梯田最早出现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梯田文化遍布并随客家外迁而扩展显然是在明清之际。明清时期,梯田作为梅州客家文化的一个特质成为梅州客家山区最常见的土地利用方式被记入地方文献中。 正如一首客家山歌所唱:客家山区多梯田,层层叠叠叠上天;云间添上泥砖屋,再搭草棚傍溪边。 梯田因其主要
用女性笔调抒写客家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碧水蓝天的益塘水库让女作家们文思涌动。 笔会现场 女作家们拿着自己的作品请丘峰教授点评赐教。 女作家在相互交流讨论作品。 大家初次相见,分外亲热,并相互留下通讯方式。 乘船游益塘水库。 文/李少凤朱红娜图/朱红娜陈启鹏钟跃辉廖君 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由本报和市作协联合主办、五华文联
唱响客家山歌 鹅城闲话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于 竹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业斌做客今日惠州网“惠民在线”论坛期间,有网友提出,我市有很好的客家山歌基础,可否在我市建一个客家文化大舞台,让客家文化像东北二人转一样真正成为一种地方特色? 笔者认为,该网友说出了惠州人的心声。近年来,我市除了开发建设好惠州西湖、龙门温泉等具有地方特色旅游景
客家建筑 古桥斜塔展风姿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丰良镇东北端,横跨在丰溪河上,桥长96.6米,高12米,宽3.8米、六墩七孔,是一座以麻石砖块建造而成
客家山歌发展的四点思考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刘晓丽 【工作研究】 纵观国内民间艺术,东北“二人转”家喻户晓,印象刘三姐美轮美奂,长沙民众艺术铺天盖地。而在梅州,传唱了几百年的、非常有梅州特色的客家山歌,民众唱者寥寥,声弱气微。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梅州的客家山歌。对此我有几点思考: 一、明确新时代客家山歌定位 山歌拿来做什么?山歌是拿来
记者亲历:客家小镇故事多
作者:赵新兵 陈键兴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雄市区驱车东北行一个多小时,便到了属于客家“六堆”中“右堆”的美浓。徜徉于山环水绕的小镇,但见美浓河流水淙淙,
客家族群隐于大台北都会区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从自我认定来看,目前台北县客家人约54万,主要分布在淡水河以南,其中县治所在地板桥市之客家人口最多,新店、五股、莺歌三乡镇市之客家人口在该乡镇市之人口比率则最高,占1/3以上。 客家人迁居
悠悠夏日玩“转”两省客家风情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独有文化。 坐落于粤东北山区的梅州,居住人口以客家人为主。相传中原人士为避战乱,不远千里携家带口从一马平川的中原一路跋涉,历经千辛万苦而至此群山环抱之地,并繁衍下来。由于
客家菜:在平凡的细节中打造精彩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 刘思敏/文 梅戈/图 如果不是老熟客,一般人是很难找到这家隐蔽在南园小区深处的客家餐馆的。然而就是这样的位置,每天的午饭和晚饭时间,丰泽园的十几张台都会被挤得满满的。这些来捧场的人一捧就是17年,让人不得不信服这家店出品的魅力。正如店面一样,这里的客家菜也是以朴实平凡的“外衣”登场,以纯正
760岁客家古村清代已有“义务教育”
作者:卜瑜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的太乙书院。 篛过村全景。 文/图 记者卜瑜 通讯员沈荣金、廖春花 粤北群山之中有一条客家村落,迄今已有760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村中孩童就已一律免费上学,可谓岭南地区“义务教育”雏形。这条村就是南雄市水口镇的篛(音同弱)过村,该村日前被省有关部门正式认定为“第四批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