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研究
-
作者:邹育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建筑 传承与发展 装饰艺术
-
描述:析和总结。通过对龙南县典型案例的关西新围、乌石围屋进行个例详细的实地调查研究,探寻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围屋建筑装饰艺术特点。并且通过分析,总结出赣南客家民居装饰艺术的文化特征和艺术内涵,以及赣南客家人
-
客家聚居建筑环境艺术的研究
-
作者:杨建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聚居建筑 文化 环境艺术
-
描述:基础上,从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对客家聚居建筑的产生背景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客家聚居建筑文化与特征。通过对客家聚居建筑的主要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的分析,对客家聚居建筑的环境艺术,即建筑的空间设计
-
王居园的香火传承:一个客家村落早期教育的实地考察
-
作者:莫立芸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村落 早期教育
-
描述:博白县宁潭镇下属的一个单一姓氏的客家村落——王居园为实地考察的对象,以此为个案研究王居园早期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特征、...
-
桂北船上人同姓婚姻习俗的考察研究——以漓江流域黄氏客家为个案
-
作者:陈杏梅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桂北 船上人 同姓婚姻
-
描述:主要选取了漓江流域船上人的根据地——毛村,阳朔、平乐、桂林訾洲等几个地方作为调查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在运用主位与客位,观察和参与观察、发放问卷等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描述船上人迁徙到桂林
-
罗九香客家筝艺术风格研究
-
作者:陈潇儿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筝 广东汉乐 演奏技法 艺术风格
-
描述:丰富;3,琴度出神入化;4,意境深邃高远。著名民族音乐家对他的评价是:“神功至极,匠心独具。”“其中奥妙,须言传身教方得要领。”罗九香先生客家筝有如此高的造诣,根源在于他有高水平的文化程度、多元化的知识积累、执着的艺术探求和德艺双馨的高尚情操,给后人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成功之路。
-
赣南周田古村落建筑艺术研究
-
作者:廖一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客家 古村落 建筑艺术 民居
-
描述:,塑造赣南客家地区的城市魅力,有着重要意义。本课题以江西省寻乌县澄江镇周田客家古村作为切入点,针对古村中现有遗存十余处明清时期的建筑进行实地考查和勘察,通过对周田古村落聚落形态、建筑形态及装饰艺术
-
非客家因素对兴国山歌的影响之探讨
-
作者:杨婷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兴国山歌 非客家因素 影响 探讨
-
描述:作相结合,歌唱理论总结与演唱实践相结合,探寻民歌在体现民族性、艺术性的普遍性原则也是本研究的又一目的。期望本文对兴国山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某些可供参考借鉴的意见。具体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录音
-
清代赣南民俗文化研究:基于清代赣南两府一州志的考察
-
作者:郭起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赣南 民俗文化 地方志 物质民俗 社会民俗 精神民俗
-
描述:社会民俗一节中分析了宗族及教育,最后是分析了精神民俗中的民间信仰和民间艺术;第四部分探讨清代赣南民俗的保护与开发,分为清代赣南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清代赣南民俗的开发利用;第五部分为结语。
-
客家地区的汉帝信仰研究-对赣南宁都县的重点考察
-
作者:邱浪平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宁都 汉帝信仰 民间信仰 研究
-
描述:汉帝神明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汉帝信仰的探究揭示地方社会的发展历程与社会变迁,以及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之关系。文章通过对汉帝信仰在宁都传统社会兴盛的描述、源头的探究及盛行原因之剖析等,从历史脉络中动态地“还原”了汉帝信仰在客家地区与客家社会的互动过程。文章认为汉帝神明是土著神明,是在客家族群形成过程中,一些土著神如凌云山神为谋求所谓正统地位而假借汉高祖刘邦之名。文章还通过几个村汉帝信仰的个案分析,认为汉帝信仰体系与传统社会宁都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吻合,汉帝神明是维系村民及宗族的精神纽带。
-
曾文忠绘画艺术之研究
-
作者:郭谦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文忠 水彩画 客家文化 反美浓水库运动 校园壁画
-
描述:繪畫致力於闡揚客家文化精神,來喚醒人們保存自身文化的省思。曾氏接受台灣戰後第一代藝術師範教育,畢業後除了創作更致力於小學及中學藝術教育,將其所學全數貢獻給基層教育。 1989年退休後,更全力投入繪畫創作的工作,以及推廣客家文化的活動,1990年代更組成「美濃愛鄉協進會」致力於保護鄉土的反美濃水庫運動,2000年開始更不斷捐贈國中、國小校園壁畫,以及擔任大學院校駐校藝術家,全面性的貫徹其藝術教育理念。曾氏憑藉著對藝術創作不懈的努力,對故鄉文化的熱愛,與深耕藝術教育的熱忱,在2009年更榮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頒贈「客家藝術傑出成就貢獻獎」。曾氏的繪畫作品早期大多是以水彩媒材為主,中期曾經涉獵過油畫媒材,在晚期則是水彩、油畫與壓克力彩的作品紛呈。而在早期(1951-1969年)初學水彩時,風格與技法呈現出多方嘗試與學習的不確定風格。中期(1970-1989年)經過幾乎長達廿年的時間裡,曾氏在水彩作品已具備完整而成熟的表達能力,輕快爽朗的英式水彩風格極適合表現秀麗明媚的美濃鄉情,較為可惜的是作品中的個人風格尚不明顯。直到後期(1990-)曾氏歷經社會活動的參與,把他所感所悟充分表達於其作品中,後來更投入大型壁畫的創作。除了在技法上融合了水彩與油畫特性的壓克力媒材特性之外,更配合地方特色與學校,展現其鼓吹在地文化發展的壁畫作品,與推廣美術教育合而為一的貢獻。曾氏繪畫作品的主要題材始終圍繞著美濃地區的田園風光,與客家傳統風俗文化內涵為主。曾氏的繪畫作品無時無刻不流露出身為客家人的驕傲,也隨時提醒著保護家園與傳統文化價值的念想。企圖透過家鄉美景的呼喚,重新喚起即將被現代化口號所淹沒的客家精神。這樣的精神除了是其繪畫作品的主流價值,更在曾氏所參與社會活動的行為中得到印證,更親自體現了一個藝術家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意義與價值。這些事件除了可說是曾氏的成就與影響之外,對於藝壇與社會更是一種貢獻。最後,根據上述研究提出結論,並簡述筆者在研究中所獲得之啟示與心得,另就本研究不足之處,提出個人尚待努力之方向,以供後繼者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