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957)
期刊(238)
学位论文(33)
视频(30)
图书(22)
会议论文(2)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957)
期刊 (238)
学位论文 (33)
视频 (30)
图书 (22)
会议论文 (2)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30)
2014(388)
2013(199)
2012(179)
2011(164)
2010(137)
2009(66)
2006(18)
2005(11)
2002(1)
按来源分组
其它(71)
人民日报海外版(14)
客家文博(5)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3)
福建乡土(2)
江西林业科技(2)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1)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
老年世界(1)
神州(1)
台湾最后的一把客家芒扫把
作者:金真  期号:第29期 来源:宏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台湾最后的一把客家芒扫把
《百洲·中华客家文学》面世
作者:文新  期号:第17期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百洲·中华客家文学》面世
吟遍江城笛里:读范荑香《化碧集》
作者:李景纲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文学研究  中国  清代  化碧集 
描述:吟遍江城笛里:读范荑香《化碧集》
教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紫金县客家朝戏为例
作者:曾晓辉  期号:第8期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紫金县  客家花朝戏  教育视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朝戏是广东省紫金县独具特色的地方小戏。它起源于紫金客家地区请神禳灾的仪式活动,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起源、文化内涵、现状等进行了分析,并从教育的角度,对其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
今年胜去年红:成都市龙泉驿区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的思考
作者:杜通平 王元珑 王桂兰  期号:第3期 来源:国土经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观光农业旅游  龙泉驿区  成都市  旅游业  旅游商品  生态环境  农业观光园  桃花节  客家文化  风景名胜区 
描述:暂无
福建客家土楼:崇山峻岭中的桃花源
作者:吴华 何人 张瑜  期号:第2期 来源:博物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土楼  福建  桃花源  民居建筑  客家人  城堡 
描述:在福建西南的深山密林中,巨大而坚固的土楼如一座座大型城堡让人心生敬畏。这些沉淀了客家人历史的民居建筑错落分布,构成一个奇妙的世界。
关注古村落文化:客家人的桃花源
作者:暂无 期号:第2期 来源:乡镇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村落文化  桃花源  客家人  建筑形制  自然村  梅州市  广东省  围龙屋 
描述:。寺前排在东头,塘肚在西头,高田居中。元代天历年间建造的从梅县到兴宁、龙川再到韶关或广州去的东牛驿道,在高田和塘肚之间穿过,进入狭窄的山谷。这三座村子,面向富饶的梅城盆地,背后便是山区,山那边是更大的兴宁盆地。在山地和盆地交界处的官路边,往往是商旅行人打尖住宿的地方,通常都会形成村子。寺前排、高田、塘肚三村的主姓都是潘姓,三村共有潘姓400多户,2000人左右。其中寺前排700多人,高田600多人,塘肚600多人。他们是同一个宗族,“老祖屋”在寺前排。梅县居民98%以上是客家人,这潘姓也是客家。客家的先祖原来居住在中原河洛地区。从古以来,由于中原人口稠密,灾荒时见,便陆续有人向南方人口稀少的地方迁徙垦拓,先到江淮地区,再渡江而南,辗转直至赣、闽、粤。这些南迁者与当地土著居民又争斗又融合,几经演变,在大江以南直至海陬形...
清代“大学文凭”亮相 取得须88两白银 一张保存完好的清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兰台世界: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你见过古代的大学“文凭“是什么样吗?和现在的大学毕业证书有什么不同?2009年12月14日,在四川客家文化论坛暨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上,一张保存完好的清代咸丰年间的监照相当“抢眼“——这就是当时的“大学毕业
中国剧协’99宝安杯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评选活动圆满结束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评选活动  戏曲艺术  梅花  深圳市宝安区  少年儿童  中国戏剧  客家山歌  湖南花鼓戏  淮北梆子  弘扬民族文化 
描述:中国剧协’99宝安杯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评选活动圆满结束
族群通婚的身份认定与认同问题之研究:以蓮地区原客通婚为例
作者:谢若蘭 彭尉榕  期号:第1期 来源:思与言(人文与社会科学期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身份认定  族群认同  族群通婚  双族裔 
描述:认同则较难以松动,所以大多數的客家男 性在婚後并不愿降低自己的族群位阶去认同原住民。尽管如此,族群界 线的松动却出现在原客双族裔身上。因为这些双族裔在初级关系的基础 上,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原住民族群,较可能对原住民族群产生认同。 本研究更发现,原客双族裔族群身份的变更会連带地影响认同的 「有意識」转变,尤其是更改为原住民身份者,会较积极地寻回原住民 认同,以使自己更符合受惠的族群角色。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原住民族群身份认定办法,如改从母姓,并非每个原住民族所习惯的传统,此举除 了等於落入中国式父权制度及思考邏辑外,也等於将族群归属与家族继 承混为一谈。 因此,官方所制定的族群身份认定办法,应回到个体的族群认同以 及姓氏对於族群的意义层次作思考,族群身份才不至於失去认定的意义。
上页 1 2 3 ... 5 6 7 ... 22 23 24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