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653)
期刊(3617)
学位论文(1060)
图书(780)
视频(212)
会议论文(211)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653)
期刊 (3617)
学位论文 (1060)
图书 (780)
视频 (212)
会议论文 (211)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5(216)
2014(4941)
2013(966)
2012(1030)
2011(1003)
2010(820)
2009(452)
2008(436)
2007(236)
2006(130)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38)
闽西日报(641)
音乐时空(8)
广播与电视(6)
艺术探索(3)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设计学报(1)
桂海论丛(1)
架起爱的长桥
作者:陈贵彩  期号:第12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  母亲  木瓜  姐妹情  西部地区  告别晚会  客家传统  中华女儿  文化背景  橄榄树 
描述:次旅程,故乡不再那么遥远,故乡的橄榄树已从梦影变为现实。两岸妇女欢聚我们在桃园机场刚出关,台湾妇女菁英联盟理事长黄喜惠带着一群妇女立刻拥上来,给我们戴上美丽的花环,相互热烈拥抱问候,本来大家的穿着打扮就很漂亮,再套上五颜六色的花环,还有成员中的亲人送来的鲜花,真是五彩缤纷,气氛热烈。等候多时的记者也一拥而上,替两岸妇女在“友谊心、两岸情”的巨幅横标后摄影、照相,记录下两岸妇女首次在台湾聚首的珍贵时刻和美丽、动人的场面。在台湾,两岸妇女间的多场研讨会、座谈会,都是在“友谊心、两岸情”的热烈气氛中进行的。在同样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同是女人,有共同的女性感受,有共同的话题讨论。双方发言都很有人情味,也很有深度,达成的积极共识也较多。生动而精彩的发言使两岸姐妹时而一同会心地笑,时而又因话题触动大家的心酸处一起掉泪,更多的是互相...
走进汀州
作者:郑寿安  期号:第3期 来源:政协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墙  毛泽东  城门  客家人  国民党  长汀  细读  红军 
描述:汀洲城原有12座城门,现仅存有五座古城门。走进古城门如同进入时光隧道,岁月仿佛在绵延1500多米的城墙上固化,历史仿佛在缄默无语的城楼上沉积。巍巍的城墙记得:明末,嚣张的清兵前来追杀从福州逃来的南明唐王,一场战斗就在南门外展开。厚厚的城墙虽然阻挡住了道道箭矢,但终究挡不住清军潮水般进攻,汀州总兵周之蕃装扮成唐王出城诱敌,在寡不敌众情势下救驾身亡,唐王被执于城外赵家塘,娘娘及妃子被杀于西门郊区,大将熊纬和赖垓身穿红袍尽忠自缢在试院柏树下。然而汀州城却逃过了一次死劫。巍巍的城墙还记得: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入闽,在距汀州城约10华里的长岭寨,与踞守在此的国民党第二混成旅展开激战,歼敌二千多人,击毙旅长郭凤鸣,取得入闽第一仗大胜。汀州在锣鼓喧天中大开城门,迎进了红军。巍巍的城墙还记得:抗日战争时期,日军...
感受江西——2006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江西分营活动侧记
作者:林挺华  期号:第8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夏令营活动  台湾青年  江西  分营  台胞  侧记  青年学生  台湾省 
描述:白鹭园茶艺馆隆重举行。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王林森出在开营式上发言,她说:“非常感谢台联举办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让海峡两岸的青年能够有机会互相了解,使海峡那头的我们亲身感受祖国同胞的热情和友好,感受同根同源的血缘之情。”白鹭园里茶香四溢、情谊浓浓。台湾学生和南昌女职学生兴致勃勃围坐在一起,一边品茗亲切交谈,一边欣赏南昌女职学生的茶艺表演。南昌女职学生娴熟的手法、端庄的仪容仪表、朴雅的动作,让台湾学子赞美不已。营员王俊杰应邀上台与南昌女职学生一道,参与客家“擂茶”的制作表演,赢得全场的喝彩。营员们细细地品尝着浓浓的香茶,也品味着中华民族传统“茶道”文化的魅力和底蕴。参加此次夏令营的营员,主要来自台湾铭传大学等15所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一次来江西,江西对他们来说还很陌生甚至一无所知。席开营式并向营员...
走在改革浪潮前端的老兵
作者:郑育中  期号:第1期 来源:源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发挥作用  企业管理  专业户  西伯利亚  前端  大鹏镇  客家话  革命形势  带头人 
描述:梅州市老促会的陈超贤同志走访了一位从事种果和绿化的专业户。他叫王福,是鹏城村人,解放前曾参加粤赣湘纵队,今年69岁了。由于我们三人基本上是同龄人,又曾经同是解放前参加革命,并且祖籍都属于客家一族,有共同的语言,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就谈开了,而且一直用客家话在交谈。他参军那年才17岁,是响应当时革命形势的召唤而投身革命的,曾参加过几次战斗。1954年12月复员回乡后,先后当过乡干部,生产大队大队长,调任宝安县国营沙河农场副场长和镇的企业管理负责人。年复一年,眼看家乡的贫穷落后面貌仍是改观不大,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绿色新风吹进地方院校——嘉应学院开设《环境保护概论》课的回
作者:利锋  期号:第10期 来源:沿海环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嘉应学院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教育  中国 
描述:起,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便已在嘉应学院展开。这些活动包括:1、举办综合性环境教育专题讲座。化学系环境工程教研室的教授沿海环境从1998年起便经常开设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题讲座;学院也邀请市环保系统从事
壮丽多姿荡气回肠:评赣南采荼歌舞剧《八子参军》
作者:王亚菲 朱俊林  期号:第5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歌舞剧  赣南  回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爱国主义精神  奉献精神  组成部分  人民群众 
描述:代,它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在那一片血染的红土地上。剧中的主人公那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奋斗不息的奉献精神、舍生取义的崇高品质都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感染着我们,净化着我的心灵,使我们深受教育。回眸展望,静心沉思,我们深深地感到革命历史题材的戏剧,特别是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红色经典剧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当代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人生理想、革命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革命历史剧又是人们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源头。革命先烈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并导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江西红色歌谣的产生及其艺术价值
作者:张涛  期号:第2期 来源:创作评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歌谣  江西  艺术价值  客家山歌  革命根据地  红军  中国共产党  地缘关系  爱情生活  毛泽东 
描述:人口迁入江西。江西歌谣,尤其赣南的“客家山歌”、赣北的“打鼓歌”等受中原文化一定程度的影响。江西歌谣的形式绝大部分为四句七言体。也有四句半(拖山调)、四句五言体。武宁的“打鼓歌”多是三句半。小调多属生活小调,以调带词。元代,江西高安音学家周德清,于公元1324年著《中原韵》,列“正语作词起例”“北曲音韵十九个部首”,对江西的音乐、戏曲、民歌的咬字吐音都有一定的影响。至今,江西的赣剧、各路采茶戏的念白仍用中州韵。在赣南、赣西的一些歌谣和语言中尚有古汉语音韵。江西山多,过去交通闭塞,造成了“江西地不平,十里九样声”的现象。各地的山歌都以当地方言歌唱,形成了多元的风格。赣南各县及永新、莲花等地,歌谣和语言中仍保留着不少古汉语的称谓和形容词,这些地区的歌谣比较粗犷、古朴。 江西歌谣的共性是:口头性、群众性、地方性及红色歌谣的革命性和斗争性。
音乐传播学与“老三论”思维:忆念音乐学家冯光钰
作者:孙星群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国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忆念  冯光钰  音乐传播学  老三论 
描述:与"老三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冯光钰教授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研究(提出了"同宗说"中的系统论思维";客家音乐融合说"中的传播思维;《戏曲声腔传播》中的本土腔新说);三、《中国曲牌考》。他的曲牌研究也牢牢地遵循传播学的思路,他认为"以昆曲、高腔及说唱牌子曲为代表的曲牌之风,吹拂黄河、长江及京杭大运河流域,加速了南北曲牌音乐的全面传播与交融。从现今各地区、各民族存见的许多曲牌中,都可以看到曲牌音乐的大传播、大交融及广泛接受的影响""。从接受美学角度对曲牌音乐的传播进行研究,特别是从受众人群对曲牌音乐的接受方式及接受能力出发进行考究,可以了解到为什么有的曲牌在传播中到处生根发芽遍地开花,有的仅仅局限于一地或一乐种中流传,还有的濒临消亡熄灭的命运,因此,对曲牌音乐的接受研究,要强化对接受中的认同、接受中的变异及接受中的拒绝排斥的探讨"。这是多么宏大的计划与远大的目标。
泰宁的尚学古风
作者:尚昌平  期号:第2期 来源:世界遗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泰宁  古风  学校教育  地方政府  五代时期  生活费用  办学形式 
描述:建于宋代庆元年间(1195-1200年).学宫建于罏峰山之南,罏峰山被后学奉为泰宁儒学的发祥地. 泰宁的学子们在历史中沉吟,在封闭中寻找希望.尤其是南迁的客家人,他们原本是北方的士族,其中以氏族为纽带的豪门巨富,无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按照九品中正选仕制度,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仕途生涯本应该是很风光的.由于北方战乱的原因,南迁泰宁的客家人在仕途上陷入了窘境,迁徙让他们失去了政治和经济背景,也就失去了入仕的环境和身份,人生的追求和志向都化为泡影.
梅州佛教香花的結構、文本與變體
作者:王馗  期号:第158期 来源:民俗曲藝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州客家  佛教  儀式  香花  結構 
描述:應用於不同場合下呈現的儀式結構;現存的香花科儀本的基本內容,及其與實際演出中出現的差別:香花文本中的勸善文學所用的文體格式;香花儀式的文詞創編規則,以及在文本之外由師傅口傳心授的音樂、唱腔、舞蹈、技藝等內容,都應該是嘉應建州之後統一的喪葬禮俗對於宗教性的佛事進行不斷整合的結果。同時,論文記錄了曾經在梅州佛教史上一度盛行的「普庵教」法的遺存:豐順做燈,及梅州下水地區的佛事形態,這些佛事活動在當代梅州已經逐漸衰落,但是其附帶的歷史底蘊、地域文化特徵卻顯然不同於梅州佛教香花的通常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