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于书斋与田野之间,感悟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
作者:周建新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研究 民间文化 书斋 田野 代表作 行走 研究者 文化遗产保护 赣南
-
描述:战略。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屡获成功;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相继成立;学术成果陆续出版,推陈出新。在此形势下,赣南师范学院适时成立“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积极开展客家非
-
赣南客家原生态文化保护初探——从中村傩舞看客家原生态文化
-
作者:傅丽
期号:第12期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原生态文化 中村傩舞 舞蹈生态环境
-
描述:在21世纪全球越来越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文化背景下,在我国各民族社会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赣南客家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也备受关注。中村傩舞是赣南客家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文章通过对它的分析来探讨赣南客家原生态文化的特性及其保护措施。
-
福建土楼的申遣之路
-
作者:郑国珍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国文化遗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名录 保护管理 华安县 永定县 南靖县 申报工作 科学价值
-
描述:名录,给八闽大地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热流与诸多的启迪,尤其是带来了大量来自国际社会对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理念。这也引起了久居土楼的人们的高度关注。一个将“福建土楼”作为整体申报世界遗产的方案,几经
-
客家文化与福建土楼旅游的互动研究
-
作者:邓秀勤
期号:第9期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福建 土楼旅游 互动
-
描述:福建土楼是福建省重点开发的八大旅游品牌之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蕴育着丰厚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文章对客家文化的历史内涵、客家文化资源的特色、福建土楼旅游的现状、土楼旅游的客家文化根植性,即客家文化与福建土楼旅游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提出营造福建土楼客家文化特色、土楼保护等旅游开发对策。
-
浅论客家山歌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
作者:曾艳艳 何惠浈
期号:第8期
来源:文学教育(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文化创新 资源开发 传承发展
-
描述:客家山歌是客家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丛奇葩,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于客家山歌在当代的有效传承发展,除了山歌搜集和基本的保护工作外,客家山歌的创新发展与山歌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谈谈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
-
作者:檀金霞
期号:第4期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园林施工 施工要点 养护管理 绿化工程
-
描述:惠州市拥有悠久的岭南客家文化,近几年惠州城市规划生态建设与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力推进城市空间生态区域的打造,建设绿地、河湖湿地等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完善道路、塑造现代生态新城市形象,园林建设得到发展。本文结合惠州园林绿化的现状、分析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和养护的技术措施;仅供参考。
-
市场经济对地方生态知识的影响:对三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人类学量
-
作者:周云水 李旺旺
期号:第5期
来源:西藏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地方生态知识 独龙族 门巴族 珞巴族
-
描述:对立。因此,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施经济项目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人的习惯与文化,在保护与传承地方生态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
-
特色农村社区扮靓龙南乡村
-
作者:裴林亮
期号:第17期
来源:乡镇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村社区建设 乡村 社区建设工作 因地制宜 特色文化 文化品牌 龙南县 江西省
-
描述:江西省龙南县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因地制宜,有效融入特色文化,打造农村文化品牌,创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一是打造古村新韵。将客家古村落保护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相
-
同治四年《陈氏族谱》的文物举证
-
作者:陈世松
期号:第1期
来源:四川文物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清朝 移民史 族谱 遗存 客家文化
-
描述:明清时代留下的族谱是研究移民史的重要资料 ,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根据有关文献与族谱记载 ,以及实地考察 ,对清代移民留存至今的遗址遗存作了研究。对清代移民史研究和客家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 ,具有较为重要的资料价值。
-
罗香林:史学家的文艺观——以《兴宁二十五家诗选》为中心的考察
-
作者:钟俊昆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罗香林 兴宁诗选 文艺观
-
描述:通过对罗香林的选诗数量和质量的研究,分析罗香林的选诗标准,罗香林坚持史家的文艺观,以诗人的节气情操为重,融合诗作内容与艺术,以诗存史,从客观效果看保护了地方文献,也为此后的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