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化·文学:宏观叙事下的客家文化与文学——评钟俊昆《
-
作者:邹春生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文学 宏观叙事 历史 文学作品 社会生活 出版社 学术界
-
描述:文化和客家文学的诸如来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和分歧。例如,对客家文学的定义,争议就十分激烈,有人认为客家文学是专门反映客家社会生活的作品,有人认为客家文学是客家籍作家写成
-
论中国客家研究的现况
-
作者:曾建元
期号:第8期
来源:中华行政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中国客家 罗香林 中原正统说
-
描述: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发端,揭开当代客家研究之序幕,继之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的支持与认可下,客家研究之研究方法开始建构,专门研究单位开始设立并承接研究课题,专门学术期刊创刊提供研究成果发表园地
-
一部区域社会经济史的创新力作:评周琍博士的《清代广东盐业与
-
作者:曾耀荣
期号:第3期
来源: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区域社会经济史 地方社会 博士论文 盐业 广东 清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力作
-
描述:。周?博士在承担“客家经济史”研究的课题时,接触到清代广东盐业的相关材料,这些盐业史材料引起她强烈的研究兴趣。随后,她对盐业史这...
-
深港地区的围屋及其保护与利用
-
作者:赖德劭 彭全民 赖旻
期号:第1期
来源:南方建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围屋 类型 保护 利用 深圳 香港
-
描述:其源流等问题,牵涉到客家民系和广府民系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宗法制度等一系列课题,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深连广博,远非一篇文章所能阐述清楚,因此本文着重介绍深港地区的围屋类型、现状以及保护和利用。一
-
略述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兼谈客家民俗文化的内容选择
-
作者:陈南江 吴月照
期号:第10期
来源:特区理论与实践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旅游开发 客家文化 客家民俗 客家山歌 旅游者 主题酒店 少数民族 民俗旅游 对外开放
-
描述: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
将更开阔的视野投向章贡大地──赣南的地方历史研究及其面临的
-
作者:梁洪生
期号:第4期
来源:南方文物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历史 视野投向 赣南地区 地方社会 赣南客家 王阳明 江西 客家民系 客家地区 赣州地区
-
描述:合合的原因和运作机制,本身已构成很有魅力的课题之一。另外,因为民国以来把江西省简称为“赣”,所以人们现在都习惯将赣州地区称为“赣南”,殊不知自古以来史籍所载本来意义的“赣”,就只是指称现在的“赣南”,而
-
嘉应学院名牌专业:英语专业简介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英语 学院 名牌 简介 学术带头人 语言学 本科专业 师资结构
-
描述:的学术研究氛围。现有英语专业专任教师3 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4人,讲师17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1人,占45岁以下教师比例77.8%。近年来,完成或在研省级课题有“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
-
明清时期宁都地区的佃农抗租活动
-
作者:许怀林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清时期 佃农 客家研究 社会经济关系 清代中期 明代中期 时空范围 历史事件
-
描述:,清代曾把它们划为一个行政区——宁都直隶州。考察这个地区的佃农抗租活动,能够具体揭示“客家基地”的基层社会动向,而这正是“客家”这个大课题中的紧要部分。在客家研究园地里,前辈学者罗香林将宁都、瑞金
-
以区域观点为运用的客家研究回顾(1960-2010)
-
作者:洪馨兰
期号:第33期
来源:高雄师大学报.人文与艺术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区域观点 人类学
-
描述:华南客家之主题计画与区域研究成果,来探讨客家认同与客家意识作为当前课题的缘起,以及先驱研究对後来投入学者的启发。重要的是,客家研究经过区域分析,不仅展现出区域内客家文化在族群特色上的普同,同时也展现出普
-
“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郭一丹 梁音
期号:第2期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移民文化 湖广填四川 客家文化 文化研究 客家民系 客家移民 移民活动 学术研讨会 当代社会 麻城
-
描述:认为,清初“湖广填四川”是一次大规模、长时期、移民来源广泛的移民活动,起到了平衡人口、促进文化和技术交流、重建四川社会等诸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