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南客家方言区普通话声调教学之我见
-
作者:段福德 赖海燕
期号:第5期
来源: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客家方言 声调 教学
-
描述:声调教学应当成为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重点。我们只有在熟悉赣南客家方言的基础上,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优化教学条件,才能突破声调教学的瓶颈,从而使推普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
构建客家廉“豸”文化的探索与思考
-
作者:罗剑彪
期号:第18期
来源:科学时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廉豸文化 探索 思考
-
描述:地方优势,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客家大文化中,对构建客家廉“豸”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思考,推进客家廉“豸”文化建设,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
-
贫困、孝顺和往事:客家基督徒的族群认同符号
-
作者:郭思嘉 周云水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基督徒 族群认同 贫困 符号 孝顺 社区认同 田野研究
-
描述:的书籍和理论,而且他们泰然自若地列出了一长串客家名人的名单。尽管并非每个人都被认为是客家认同的积极承受者,但客家的确是崇谦堂社区认同的一个重要元素。
-
梅州客家民俗文化特点研究
-
作者:何秋娥
期号:第12期
来源:科技咨询导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州客家 民系 民俗 特点
-
描述:一个民系的形成有许多因素作为标志,具有自己的民俗活动特色是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梅州地区的客家民俗内容与客家人的迁徙经历有直接关系,随后为适应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客家人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民俗活动。研究梅州客家民俗的特点极其发展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梅州地区客家先人和现代客家人的思维与活动。
-
闽西,天下客家人的祖籍地
-
作者:张佑周
期号:第10期
来源:政协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祖籍地 客家民系 闽西地区 闽西客家 汉民族 聚居地 客家文化 土著文化 客家先民
-
描述:与中国南方的汉民族其他支系一样,客家民系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汉民族的南迁、特殊的地域和聚居地特殊的人文环境。客家民系形成的第一个因素是中原汉人南迁。众所周知,秦汉以来,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引发的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中原汉民族有过多次大规
-
論客家【平板】唱腔板腔化的問題
-
作者:歐光勳
期号:第9期
来源:臺灣戲專學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平板唱腔 板腔體 客家戲曲
-
描述: 客家戲曲中主要使用的【平板】唱腔,在發展的過程中,到底要向板腔體或曲牌體靠攏,關係著客家戲曲未來的變化與發展。本文綜觀【平板】唱腔的種種因素,認為【平板】唱腔在本質上與板腔體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
-
美术教师强化客家乡土课程开发意识及策略
-
作者:钟海娟
期号:第4期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课程资源开发 强化意识 策略
-
描述:观念指挥行动,意识决定行为。在影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因素中,教师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能使其他要素联系起来的决定者。本区小学美术教师要开发利用客家乡土课程资源,首先要增强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并具有相应策略,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教育教学工作变成一项富有创意的事情。
-
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艺术探索
-
作者:刘小兰
期号:第2期
来源:中国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客家山歌 演唱艺术 唱法
-
描述:赣南客家山歌是民间艺苑中一束独具异彩的奇葩。本文以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艺术探索为突破口,从它的声腔、助词等演唱艺术,探讨其发声运气技巧,并对其起源及形态特征进行分析。这对总结传承客家山歌的演唱艺术有着积极的意义。
-
弘扬客家文化精华 塑造农村文明风尚
-
作者:刘晓军
期号:第11期
来源:党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明和谐 文化精华 客家 历史文化资源 风尚 精神追求 群众基础
-
描述:江西省赣州市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依托赣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找准客家历史文化与时代文明的结合点,注重保护、开发、利用客家历史文化,在农村培育出有群众基础和时代特色的共同精神追求,塑造了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貌。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生计模式转型探析:以客家古村三僚文化
-
作者:周建新 张勇华
期号:第6期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客家 三僚村 文化生态旅游 乡村生计模式转型
-
描述:介绍了客家古村三僚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况,分析了三僚村乡村生计模式转型的原因,认为三僚村个案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自身力量,积极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抓住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农村倾斜的时机,将乡村生计模式转型与新农村建设对接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