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924)
期刊(385)
学位论文(324)
视频(88)
图书(71)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924)
期刊 (385)
学位论文 (324)
视频 (88)
图书 (71)
会议论文 (6)
按年份分组
2015(89)
2014(642)
2013(173)
2012(200)
2011(216)
2010(176)
2009(106)
2006(21)
2005(17)
2003(4)
按来源分组
其它(431)
梅州日报(255)
闽西日报(147)
侨报(30)
南方电视学刊(4)
开心老年(2)
北京:中华书局(2)
中华传播学刊(2)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
土楼“三杰” ――记永定客家土楼的三位民间艺人
作者:何雪昌 卢基莹 李添华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李天生: 唱响山歌情满怀 “八月十五看月光,看到鲤鱼腾水上;鲤鱼唔怕飘江水,连妹唔怕路头长……”在土楼里我们看到这位年逾八旬“山歌大王”正在演唱客家山歌《八月十五看月光》。这回响在土楼里的歌声,音调雄浑,节奏沉 稳,饱含着深情意,凝聚着希望…… 1955年7月,李天生在县“千人山歌擂台赛”上
他把“客家话流行歌”唱给世界听
作者:黎秀敏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华D在演唱。受访者供图 人物档案 姓名:冯浩华 艺名:华D 年龄:36岁 出生地:惠阳区陈江镇 “涯(他)系爱大声笑,系(是)好开心值得自豪,客家人系有料,石古(石头)来变金条……”首届客家流行音乐金曲榜颁奖盛典近日在广东梅州举行。惠州籍歌手华D以一首《客家人系有料》抱走最
滚石歌手从小爱唱客家山歌 本报记者专访签约滚石并推出首支个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佳晋(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本报记者张艺明 摄 “我特别喜欢客家话淳朴的乡音、婉转悠扬的音调,也正因为这份喜欢,我从小便开始从同学口中、电视上学习客家话。在学习客家话的过程中,我也渐渐地爱上了客家山歌。” ——— 李佳晋 ■ 本报记者林 旭 在2007年《非常6+1》惠州选秀的舞台上,自
梅州客家先祖何以称“郎”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众所周知,汉族人的命名是由姓氏与名字组成的,而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民系,其命名理应如此。但在宋末、元朝直至明初的一百多年里,梅州、闽西的客家先祖却有用“郎”名相称的。如李姓,其在福建上杭的火德公三个儿子的名字为: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三三郎生子有三:四五郎、四六郎、四八郎。兴宁《曾氏族谱》载:“宋末
《中国客家村居图》精彩亮相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熊启雄先生(右一)在向观众介绍作品。(钟小丰摄) 本报讯(记者刘遐昶)《中国客家村居图》全卷问世首展活动在中国客家博物馆华侨分馆(华侨博物馆)开展以来,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嘉宾、游客、记者前来观展,成为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又一亮点。 《中国客家村居图》全长339米、高0.96米,是中国美术家协
闽西客家联谊会庆祝成立十周年
作者:王仰华 陈发胜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王仰华 陈发胜)十年成果丰,而今从头 越。昨日上午,闽西客家联谊会 隆重举行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中 国侨联主席林兆枢,全国人大常 委、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 曾宪梓和福建省侨联等90多个 单位和个人为庆祝大会发来贺 信、贺电和题词。刘赐贵、雷春 美、黎梓元
《绣》:秀出客家绣女风采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炎炎夏日,南粤一群旧时客家女聚在一起飞针走线,希望用优美灵巧的双手绣出绚丽多彩的人生。这是舞蹈《绣》的场景。在这个时间长达6分30秒的群舞中,9名来自清溪的年轻女演员用现代舞蹈表现客家女子的勤劳与秀美。在“群星奖”决赛上,它将作为东莞唯一的舞蹈参与角逐。 “清溪妹子人人夸,心灵手巧会绣花,绣出
建立客家文化重点文科基地
作者:林亚茗 冼薇薇 侯培沪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林亚茗 实习生/ 冼薇薇 通讯员/侯培沪)作为我国客 家第一大省,广东能不能在高校建立 客家文化的重点文科基地,促进客家 文化的研究?$$ 昨日,记者从省政府参事室了解 到,在省教育厅评审我省高校重点文 科基地期间,该参事室广东文化组的 陈其光、黄伟宗、谭元亨三位教授两 次向省政府上书
珠海“新客家”中秋盼“人圆”
作者:涂力万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关注中秋” “在珠海打工好几年,这次把儿子接过来团聚过中秋,以后都一起过中秋”,刘玉栋夫妻希望一家人能在珠海扎根,一起度过每一个中秋。 “回家过中秋就不指望了,还是打电话回家比较实在”,中秋依然要上班的输澳劳工车媛媛准备中秋下班回家给爸妈打个电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