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844)
期刊(308)
图书(139)
学位论文(35)
视频(11)
会议论文(4)
人物(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844)
期刊 (308)
图书 (139)
学位论文 (35)
视频 (11)
会议论文 (4)
人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5(14)
2014(499)
2013(165)
2011(161)
2010(123)
2009(74)
2008(68)
2006(15)
2004(6)
2003(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0)
客家研究辑刊(47)
中国音乐(3)
福建文学(2)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致富天地(1)
黑河学院学报(1)
福州:海风出版社(1)
新校园(阅读版)(1)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
闽西客家民俗体育的发展考察研究:以连城姑田“游大龙”为例
作者:温艳蓉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西客家民俗体育  发展  姑田镇  “游大龙”活动 
描述:)有利于增强体魄,寓炼于,是很好的体育锻炼活动。四、闽西客家民俗体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影响下,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体现在:(一)闽西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受到生活环境改变的影响;(二)客家民俗体育文化
洛水文学审美研究
作者:陈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洛水文学  洛神形象  洛水意象 
描述:环,洛水成了“君权神授”的祥瑞之兆,此典故的反复运用,使洛水在唐宋诗词中成为一个意义固定的意象,暗含着皇权稳固、天下太平的蕴义。另一方面,因《洛神赋》而名声大噪的洛神,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魅力、光彩照人的形象。洛神在萌芽期只是一个没有自我的符号,被任意塑造和想象,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在《洛神赋》里,洛神的形象丰满了起来,填补了洛神无故事情节的空白,使洛神神话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对以后的洛水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洛神形象的演绎期,“感甄说”被广为接受,洛神形象就朝着现实化、凡人化的方向发展,具有了更多的爱恨情仇。另外她和曹植的关系也是被凸显的重点。《洛水悲》是用戏剧的形式来演绎洛神爱情故事的成功之作,由于戏剧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法,而被注入了些新的因子,更加强化人物的心理、语言和动作,大段的独白和对白成了揭示人物内心的有力手段,具有戏剧性。《聊斋志异·甄后》借用小说的形式,另辟蹊径,记述了甄后因不忍刘祯因她获罪而来到人间以身许之的故事,这里的甄后洒脱不羁、个性独立、不为情所困,打破了洛神以往钟情于曹植的樊篱,而有了新的意义。洛水文学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话语方面的载体,创造了文学神话的典范,它能唤起华夏子孙的民族记忆,找到情感认同,它所体现的河洛文化根的特性,对客家文化和闽台文化都有深远影响,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韩愈与岭南文化
作者:白文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韩愈  岭南文化  阳山  潮州  客家 
描述:响,其叔父云卿、绅卿及其长兄韩会对其文学思想、政治思想的形成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韩愈生活的时代背景对其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坛流行骈文,佛老盛行,藩镇割据,大大影响了儒家道统的地位及国家的稳定。因此,韩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毕生致力于反对藩镇割据,攘斥佛老。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韩愈对岭南文化的贡献。首先需要明确中原和岭南的地理概念及其文化特点,中原文化对韩愈的影响,韩愈到来之前岭南的发展状况等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探究韩愈谪阳、刺潮。韩愈贬阳山历来有争议,本文在梳理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之上,倾向于认同韩愈遭贬是由于李实的谗言。韩愈在阳山大力传播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劝课农桑,招生授徒,用中原先进的礼乐教化使当地百姓一改蛮夷之风,韩愈为中原文化向阳山的传播做了突出的贡献。阳山也改变了韩愈,主要表现在险怪诗风方面。韩愈在潮州,为百姓驱鳄除害,关心农桑,释放奴婢,大力兴办教育。可以说,韩愈在潮州的兴学所取得的效果相比于阳山更为显著。韩愈在潮州与大颠的交往也是历来争论的话题。本文认为韩愈与僧徒交往并非皈依佛门,是出于爱才,并有将之吸纳入儒家体系,使其重返四民的意图。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中原文化的南传。这一部分是由韩愈将中原文化传播至岭南而引发的思考。韩愈对潮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其敬仰。对客家人也是如此,尤其表现在教育方面。最后,本文认为以韩愈为代表的贬官群体对中原文化的南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因贬谪的苦闷,因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而心有不平,发而为文,创作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即贬官文学。
客家迁徙与刘三姐传说传播
作者:梁新龙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刘三姐传说  客家  迁徙  山歌  文化 
描述:史记载出发,对刘三姐传说地与其族属追根溯源,探寻历史传说中刘三姐的身世与传唱者的汉族属性。继而对刘三姐当代传唱区域中的民族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传唱地大多是或曾经是汉族客家民系的聚居地区,进一步对如今刘三姐的壮族身份进行质疑。之后以文化传播的规律为依据,论证广西的刘三姐传说来自广东,壮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的传说来自当地客家或其它汉族,这一民间传说传播的发生主要是随着历史上两广客家人的迁徙而完成的,在其迁徙路经地的传说中可以发现多处都与文化的传播规律相暗合。另外,从传唱的山歌本身来说,其主体的七言四句形式与壮语歌谣的主要形式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与客家山歌的主要形式保持了一致;在艺术技巧上,则多保留并发展了《诗经》以来的赋、比、兴手法,是古中原传统民歌的延续;从内容上说,刘三姐所唱的歌谣多与国内其它汉族地区的山歌相重合,尤与广东客家山歌关系密切。其山歌保留汉族山歌的情恋等方面的母题,仍然传达着华夏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心理与文化性格。最后,就刘三姐传说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来讲,传说中刘三姐形象是典型的客家妇女形象,传说中关于“才女”、“秀才”形象的描绘是客地崇文重教思想的反映,被认为肇始于或是纪念刘三姐的壮族三月三歌节其实来源于古中原上巳日习俗,刘三姐传说与此关系密切。所以,客家地区无疑乃是孕育刘三姐传说的母体。
晚清民国潮汕地区基督宗教女性研究
作者:蔡香玉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民国  潮汕地区  新教  天主教  女性 
描述:的圣经的翻译、神和传道小册子的编撰和出版等。尽管只有很小一部分书籍专以妇女为阅读对象,妇女教育无疑从整个教会出版事业中获益。 第四章聚焦于信教妇女可能从事的第一种职业,即在1870年代便已出现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