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表述与地域社会: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研究
-
作者:温春香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表述 地域社会 畲民 客家
-
描述:当的解释力,但由于这一论断是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即当前为同一民族的人有着一以贯之的民族身份与人群范围,不同族群被认为有着相对清晰的界线与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其存在的一个危险是,其所带有的本质主义倾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对诸多问题的探讨。由汉化观主导的民族史观往往容易导致对问题的简单理解,过于强调汉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其实所谓的汉文化本身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并由此忽视其它族群的自主性及族群边界的复杂性。 本文以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为对象,以文化表述为切入点,在对历史上闽粤赣毗邻区的生态、地理及早期居民勾勒之后,考察宋元到民国文人们对闽粤赣的记载,发现宋元到明朝中期,文人们对闽粤赣毗邻区的记载主要以区域性的动乱为主,而发展到明代中后期,表述出现转变,开始较多地关注这一地区的族群性差异,而引起这种表述转变的,是与明代闽粤赣毗邻区的大规模动乱及明中后期以来的社会重组有关,这种由方志主导的言说其实首源于各姓族谱,而族谱编撰的背后则是一整套文化的逻辑及汉人意识在起作用,如明代漳州人在对陈元光建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宣称自己中原后裔的身份,一方面则渐渐明确陈元光所征之蛮的族群指向——畲民,它与方志上对族群性差异的强调在历史进程上也相吻合。而此外,零星的史料也显示了清代部分畲民关于自我的认定与创造,他们通过对盘瓠形象的改造及对自身独特性的强调,加强其作为一个族群的认同与意识。而稍后居于闽粤赣毗邻区的客家人意识亦相继兴起,此后,除却极少量的畲民外,闽粤赣毗邻区基本被认为是中原南来的客家人的居所,正因为这种族群意识的伸张,加之民国时期的国族肇建的影响,导致了屡次的说客风潮。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中国东南汉人社会的形成,尤其是闽粤赣毗邻区的客家人普遍的中原南来说盛行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明代闽粤赣毗邻区大规模动乱平息之后,闽粤赣毗邻区处于社会重组的阶段,正是在这一阶段,其人群亦经历了一次族群身份确认的过程,而这影响了明中后期以后长期的族群撰述,反映在闽粤赣毗邻区的地方文献中,则是对畲民典范书写的确立,它反过来又约束了人们对族群的选择与改造。故而,闽粤赣毗邻区甚至东南汉人社会的出现并非简单的汉化可以解释,而是与历史书写直接相关,是与汉人知识分子华夷之辨的标准变化有关,如将承赋如平民的畲民视作与平民无别,而事实上其风俗可能并未即刻改变,因而,这种所谓的“汉化”既是历史的进程,同时也是由书写所造成。
-
何谓「公共领域」:从桃园东势地域社会史与社群组织谈公共概念
-
作者:黄教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共领域 东势建安宫 地方菁英 社群 宗族
-
描述:民眾信奉。透過業主權、古契約文書、廟史與族譜相關史料追查,可見東勢建安宮與漳州勢力、漳州籍地方菁英有莫大關係。但經過衍生、轉喻過程,開漳聖王在粵籍族群民眾的認知中,則是一種因應需求而生的在地化神祇-三王公-不具特定族群分類意識的神祇,因此在省籍分類械鬥後仍能得粵籍族群信奉。除了神格的變化,各領域地方菁英的支持更是使東勢建安宮成為公共領域的重要原因。在組織結構上,不論在戰前或戰後都由地方菁英-在國家機構、民間社會組織與私人領域-任職或具有聲望者所組成,在結構上反應了東勢的多元權力體系。這種結構日後也成為評價其他社群的依據。與其他社群相較,東勢建安宮盡可能的包融社會各領域地方菁英,為東勢最龐大與最理想的公共領域 。 此認知透過民眾評論宋屋義民廟與東勢庄文化協會的過程得到驗證。宋屋義民廟同為輪庄廟、公共性活動也與東勢建安宮相似。但宋屋義民廟基於建廟時的歷史因素,時至今日仍由宋氏一脈掌管,因此在公共論述之餘仍存在私人廟宇的論述,差別即在於廟宇組織包融地方菁英程度上的差異。同樣情況發生在東勢庄文化協會上,民眾普遍認為東勢庄文化協會包融的地方菁英過於單一、其操作的議題、組織結構與其他面相都與T派下過於緊密,不符合民眾所認知的公共領域結構,因此被認為是私人領域組織。但東勢庄文化協會今日的局面並非自願選擇之結果,乃因社造熱消退、民眾長期消極參與,東勢庄文化協會也僅能日益依賴所能掌握的資源-包含人力在內的T派下軟硬體資源-原因所致。民眾會以宗族思考宋屋義民廟與東勢庄文化協會公共領域資格,顯然與宗族意識有關。即便台灣漢人社會宗族組織不發達,但仍存在宗族意識,宗族意識仍是人際網絡重要基石之一。關鍵字 :公共領域、東勢建安宮、地方菁英、社群、宗族
-
清代汀州客家诗歌研究
-
作者:王水香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文学 客家诗歌 诗歌创作 民俗风情
-
描述:的客家方言诗。 文学有地域性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学术界众多学者的认同。清代汀州客家诗歌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清代汀州的山水景物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汀州客家诗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
-
多重认同困境与台湾文学─以吴浊流与王幼华为例
-
作者:黄信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作家 多重认同 民主化
-
描述:兒》裡面已經蘊含了多重認同的想法,而在本文的第四章裡面,吳濁流更提出了類似民主化的論點,期望不同的族群可以藉由認同台灣來解決認同歧異性的問題。就本文的第五章來說,解嚴後崛起的小說家王幼華,其實已經表明自身早已具備了多重認同的思維。而在第六章裡面,王氏的重要長篇小說《廣澤地》與《土地與靈魂》,都可說是一種多重認同概念的體現。循此,從吳濁流到王幼華,這兩位橫跨近百年台灣新文學發展史的客家作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與多重認同的觀念產生了關聯。
多重認同的概念,不論是吳濁流抑或是王幼華,都是他們的身分認同的真實處境。對吳濁流來說,族群認同的問題,不應該構成國家認同的障礙,大家應該秉持民主的精神,共同為台灣的發展而努力,反過來說,不同族群之間的多重認同,應該也可以是促成台灣進一步民主深化的要素。就王幼華來說,由他對於多元文化發展的肯定就可以看出,倘若說多元文化會有助於台灣的民主深化,那麼,多重認同的概念也就會有助於民主化的進展。
-
闽台青少年文化交流数字娱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作者:翁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数字娱乐平台 场景转换 关卡 运动
-
描述:”的认同感必然有所帮助。整个游戏遵循紧密结合闽台文化的原则进行设计,通过不同动画和游戏关卡设计和游戏的相关内容来贯穿闽台文化的全部内容,包括口头传说,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
-
台湾客家文学之研究:以新文化史的角度为中心
-
作者:潘锦忠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文化史
-
描述:學作品加以分析其中的客家意識。本文主要希望在文本解讀的脈絡上,重新探討客家群體在傳統意識上、在女性形象與女性論述的性別問題上、以及在政治與文化層面上,三者彼此之間的互動角力關係。本論文全文試著以分析解讀前人文獻與文本資料方式,建構台灣「客家文學」在歷史潮流中不斷受到的討論,期望透過本論文讓更多有心研究文學的人能對「客家文學」史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在未來的文學發展裡,客家文學既見證了過去歷史的記憶,也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扎根,也同時讓我們思考在現代社會與傳統文化之間,在多種層面上的反思與觀察,使我們能夠透過客家文學對於客家族群在台灣的文學領域,所處現狀作出更進一步的改革與檢討。
-
蓝博洲创作研究
-
作者:吴妍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蓝博洲 台湾 左翼书写 客家书写 历史书写
-
描述:左翼从困境到复苏的理想之路;蓝博洲于台湾客家族群书写场域中的突破与创新,融入自我对族群的认知与认同,推进台湾客家族群从边缘倾向中心的颉颃之旅;以历史报导文学为个案,蓝博洲在书写台湾历史时笔法与视角
-
广西贺州客家鸡歌调查与研究
-
作者:苏秀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贺州 客家人 民间文学 鸡歌
-
描述:法多采用传统的对民间文学文本进行研究的方法。因此,以广西贺州具体客家村落为调查点,深入调查了解当地客家人的经济、政治、思想、生活等,将之与民间文学文本及民间文学存在的现状结合起来综合考察,无疑是对此
-
粤北客家次区域民居与文化研究
-
作者:廖志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粤北客家 次区域 建筑文化 民居形态 居住模式
-
描述:以便深入研究客家建筑和文化,并根据地域文化、民居形态的差异,将客家民居划分为...
-
历史时期广西茶业研究
-
作者:李民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 茶业 发展
-
描述:广西茶业的发展与茶叶生产技术、茶叶利用方法的南传有很大关系,因而本文把建国前的广西茶业与自然条件、军事、政治、生产技术、商品贸易、文学活动、民俗、宗教、移民等方面联系起来,探究建国前广西茶业萌芽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