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940)
期刊(915)
学位论文(215)
图书(41)
会议论文(23)
视频(9)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940)
期刊 (915)
学位论文 (215)
图书 (41)
会议论文 (23)
视频 (9)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9)
2014(1094)
2013(223)
2012(192)
2011(210)
2010(145)
2009(70)
2008(63)
2006(36)
2004(19)
按来源分组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2)
大众文艺(9)
中国音乐(6)
美与时代(下)(2)
宜春学院学报(2)
中国国家地理(1)
神州(1)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
清代赣南民俗文化研究:基于清代赣南两府一州志的考察
作者:郭起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赣南  民俗文化  地方志  物质民俗  社会民俗  精神民俗 
描述: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个性与特质。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下,地方性知识日益被学者所关注,本文试图以清代、赣南这两个关键词审视传统社会下的赣南民俗文化,具体分析清代赣南民俗文化的生成背景,进而论述民俗文化类型及其特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本文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清代赣南民俗的研究缘起,梳理清代赣南民俗的相关研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意义;第二部分分析清代赣南民俗文化的生成背景,包涵清代赣南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三节分别阐述清代赣南两府一州志中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事象,其中在物质民俗一节分析了饮食和服饰民俗,在社会民俗一节中分析了宗族及教育,最后是分析了精神民俗中的民间信仰和民间艺术;第四部分探讨清代赣南民俗的保护与开发,分为清代赣南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清代赣南民俗的开发利用;第五部分为结语。
赣南畲族研究
作者:黄向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畲族  多源一体 
描述:个较明晰的脉络,并以     此为契机力图在畲族来源、形成问题上有所突破。     学术界普遍认为畲族在隋唐之时即已活跃于闽、粤、赣交界地区,而文献所     反映的情况则是宋以前畲族的活动多在汀、漳、潮之同,在赣南境内则是宋以后     才出现,“畲”之名则始见于元。赣南畲族从唐宋至明中叶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较     明确、稳定的民族概念,其发展轨迹与活动也相当黯淡,这与赣南的地理环境、    政治、经济地位及移民浪潮的接纳、续动等密切相关。     从蓝、雷等畲族姓氏的来源、迁徙入手,是求解赣南畲族历史的有效手段,     在史志记载匮乏的情况下,族谱资料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赣南畲族族谱在起源、     郡望、迁徙等方面有某些参照或攀附汉人(客家)的现象,但总体上是较可靠的,     特别是明以后的记载有较高的可信度。通过对赣南蓝、雷姓畲族族谱的分析可知,     明以后的赣南畲族为从闽西、粤东北迁入者,他们是明清之际所谓“闽、粤客     家回迁潮”中的一部分,这与地方志的记载相吻合。他们迁入后持续着一种与客     家的共生互融关系,只是在爆发反抗斗争时其族群特征才略有显现。王守仁在镇     压畲民起义过程中所施行的一系列政策,对赣南畲汉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王氏     的心学思想成为畲融于汉的催化剂,这也是赣南畲族在本民族特征的保留上比其     他地区更显淡化的主要原因。     赣南畲族中仍保留着某些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质,如盘瓠信仰、风鸟崇拜以及     与木鼓相关的民俗事象等。赣南畲族的盘瓠信仰表现暗淡,但却有丰富的狗崇拜     习俗,因此盘瓠与狗是不同层次的概念,盘瓠信仰只是一个符号系统的引入;风     鸟崇拜则具有祖先崇拜的意味,它反映了畲族与鸟图腾族东夷有渊源关系;木鼓     的文化角色则表征着畲族的来源具有苗族成份。此外。汉族与瑶族也是畲族族源     的构成因素,而南方古代民族发展的一贯性决定了越族及其后裔是畲族主源。     赣南及闽西、粤东自古即是族群互动的大舞台,夷、苗、越、汉、瑶等不同时空     来源的族群在长时期的迁徙、融合过程中最终在这一地域形成为畲族。因此,畲     族是多源的,其文化特质所反映的正是其多源一体性。     赣南畲族的文化现状是畲汉(客)融合的结果,这取决于畲汉(客)族群互动的     运作过程与方式。赣南畲汉(客)关系呈现出多层次相交织的状况,这种关系的悠久     与复杂造成了赣南畲族具体情况的多样性,这是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赣南畲族文化既与典型的畲族文化相联系,又呈现出某些变异,特别是在许多方     面露出了一些底层文化的色彩。这无疑更有利于我们揭示畲族来源、形成、发展、演化历史的真实面目。因此,对赣南以及其他畲族发祥地、原局地之畲族的研究,     应该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赣南地域特色文化包装设计研究
作者:欧俊锋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地域特色文化  包装设计  设计要素 
描述:色文化入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包装设计案例,通过对赣南包装设计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赣南地域特色文化拥有丰富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价值,应当挖掘并更好地运用到赣南包装设计中。本文重点提出了赣南的包装设计在创作过程中应该结合赣南的独特的民俗风情、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设计时将地域性和时代性很好的结合,不断地加以艺术创新,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优秀包装设计。也只有坚持不懈的吸收赣南地域特色文化的营养,深入了解赣南独特的文化魅力,才能有效地把赣南地域特色文化与包装设计结合并传承下去。同时,将赣南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到包装设计中,也是对赣南地域特色文化的保护,生活中不断传播赣南地域特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熟知和传承。本文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赣南地域特色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第一部分:简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部分:介绍赣南地域特色文化的形成、分类以及包装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通过对赣南包装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赣南地域特色文化在赣南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和趋势;第四部分:介绍赣南地域特色文化中设计要素,从图案元素、文字元素、色彩元素、造型元素、材料元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总结与归纳赣南地域特色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得出赣南地域特色文化在赣南包装设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赣南客家祠堂装饰艺术研究
作者:朱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祠堂  装饰艺术 
描述:内涵,从而重拾今天渐被人们遗忘了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本文共有五章,结合赣南客家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及赣南地区深厚的客家文化、政治经济环境,对赣南客家祠堂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进行重点分析。第一章,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渊源、建筑特点和社会经济四方面,对赣南客家祠堂装饰艺术形成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并总结这几个方面对赣南客家祠堂建筑装饰产生的影响。第二章,对赣南客家祠堂装饰艺术的构成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构成形式和装饰的主要部位进行解析。第三章,从装饰技法、表现手法、图像内容和文化内涵上,对赣南客家祠堂装饰艺术的美学意蕴进行详细分析。第四章,通过对夏府戚氏祠堂和谢氏祠堂的个案研究,分析赣南客家祠堂的建筑装饰艺术特色。第五章,对赣南客家祠堂建筑装饰艺术的历史意义与研究价值进行总结。赣南客家祠堂建筑装饰艺术对现代装饰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所以,保护和挖掘赣南客家祠堂的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赣南客家民间禁忌研究
作者:温小兴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客家  民间禁忌 
描述:,其民间禁忌具有不同于原生禁忌文化的移民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赣南客家民间禁忌的定义与来源、赣南客家民间禁忌的分类与内容、赣南客家民间禁忌的禳解与传承、赣南客家民间禁忌的作用与影响、赣南客家民间禁忌特性五个方面的梳理,全方位展示了赣南客家民间禁忌的面貌与内涵。文章认为禁忌不仅包括否定性的行为规范,也包括肯定性的行为规范。因此赣南客家民间禁忌具有族群性与辩证性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认为客家民间禁忌不仅是一套存留于客家人头脑中的生活常识和社会规范,更是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斗争策略,深刻反映了赣南地方社会的历史面貌和客家族群文化内涵。因此要改革不良的禁忌习俗,除了需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外,更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经济,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禁忌生存的土壤才能土崩瓦解。
赣南客家女性哭嫁习俗研究
作者:吴楠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哭嫁  原因  功能  特色 
描述:随着迎亲队伍的到来达到高潮。哭嫁的内容主要有新娘对父母的不舍、对命运不公的慨叹、对婚姻促成者的谩骂以及母亲对新娘的婚前教育等。本文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通过对赣南客家哭嫁习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赣南客家哭嫁的原因及功能,从历史维度,了解赣南客家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变迁。并通过对赣南客家女性哭嫁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哭嫁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客家女性哭嫁的特色。随着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孕育女性哭嫁土壤的消失,赣南客家的哭嫁习俗已经基本消亡。笔者试图通过对赣南客家哭嫁内涵的分析,探寻哭嫁习俗研究的现实意义,为这一古老民间习俗的传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赣南客家地区许真君信仰研究
作者:李晓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许真君信仰  整合功能 
描述:地方社会的发展历程与社会变迁,以及民间信仰在地方社会的整合功能。 文章通过对许真君信仰传入赣南的年代、途径以及万寿宫在赣南的数量、分布与真君庙会等相关内容翔实地考述,从历史脉络中动态地“还原”了许真君信仰在赣南“客家化”的过程。文章认为赣南的许真君信仰最早是在元朝时期由净明道道士的布道而传入的;明清时期是许真君信仰传入赣南的高峰时期,其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其中官方集团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文章还通过几个许真君信仰的个案分析,认为许真君信仰与赣南乡村墟市的商品交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众加入许真君信仰等于是购买了墟市的“入场卷”,万寿宫成为墟市拥有权的象征场域;同时许真君还充当了地方社会“父母官”的角色,在赣南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中,许真君信仰调适着宗族之间的互动,维护着宗族之间的和谐发展,从...
赣南客家民俗旅游困境研究
作者:罗绍明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客家文化  民俗旅游  困境 
描述:展滞后、开发陷入困境的原因。并对赣南客家民俗旅游开发中的操作误区进行反思,试图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探索赣南客家民俗旅游的发展道路。 赣南地区现存的大量具有客家文化精神的民俗文化资产,有重要的市场性和经济价值,是发展农业、工艺 、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是赣南客家民俗旅游开发的动力源。但是,欠发达的地方社会经济无法提供质量化的旅游产品和产生足够的旅游需求,资源屏蔽导致旅游形象不显,区位屏蔽致使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出现更大的势差,加上非理性开发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赣南无论在华东旅游区、江西旅游格局中和客家旅游中都处于弱势地位,而且赣南客家旅游在本市旅游中亦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对赣南客家民俗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赣南客家民俗旅游面临旅游地位的尴尬、族群认同的危机、传统民俗文化被抛弃或被虚构的危险、开发的短期行为等诸多困境。
赣南采茶戏音韵研究
作者:谭钰婷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音韵  客家方言 
描述:语音源于客家方言又不同于当地自然口语。赣南采茶戏舞台语音以客家方言为基础发展演变,存古特性明显,同时受共同语和演员背景差异的影响,出现不稳定不统一现象。为协助解决赣南采茶戏传承发展时出现的语音问题,根据调查研究对比我们从音韵学角度出发,秉承戏曲合辙押韵的特性,拟订赣南采茶戏音系,制作戏曲韵谱以供参考。
赣南采茶戏的唱腔艺术研究
作者:徐凤英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采茶戏  唱腔  三腔一调  伴奏 
描述:本地及外地流传到赣南客家地区的各种民歌、民间舞蹈、民间灯彩、民间戏曲的艺术营养,成为既有客家习俗,又有地域风情的戏曲剧种。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属于地方戏曲。在戏曲中,戏曲的唱腔是确立戏曲剧种重要的艺术手段。为取得对赣南采茶戏全面、科学、深入的认识,对赣南采茶戏进行唱腔艺术特征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戏曲工作者根据曲牌的来源、风格、弦路、调式、使用情况等,把唱腔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通常称为“三腔一调”,其曲牌共有三百多首,其中由《送郎调》改编而成的《十送红军》广为传唱。为了保护和发扬流传下来的赣南采茶戏音乐,本文从采茶戏的唱腔及其伴奏两方面论述了赣南采茶戏音乐的唱腔艺术。通过对赣南采茶戏唱腔艺术的探讨研究,挖掘出蕴藏在这一艺术形态上所折射出的审美,文化观念的发展。论文的写作建立在较为严格的田野工作基础...